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有创新,为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错,提前制定好教案是非常重要的,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球的数学教案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球的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 .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 1 的表面积: 20 × 15 × 2+15 × 5 × 4+20 × 5 × 4=1300 (平方厘米)
方案 2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4+20 × 5 × 2=1700 (平方厘米)
方案 3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2+20 × 5 × 4=1750 (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 1 最节约纸
三、 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 1 最节约纸
四、 教学“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 .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 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关于球的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关于球的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关于球的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关于球的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