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时,我们要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大家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取材合理,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篇2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 写算式。
(2) 读算式。
(3) 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除法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四、课堂小结、作业: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