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认识8的教案优秀7篇

教案的详细准备能够提升我们的教学声誉和职业发展,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教学观察和评价,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8的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8的教案优秀7篇

认识8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p45——p46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20~3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

1、在游乐园里你看到了什么?游乐园里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数?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两个两个的`数2+2+2+2+2+2=12

四个四个的数4+4+4+4+4=20

三个三个的数3+3+3+3=12

2、看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其他学生汇报算式和结果。

可能:椅子:三个三个的数3+3+3=9

气球:一个一个的数1+1+1+1+1=5

……

二、拼摆图形

1、摆图形游戏

你会用小棒摆什么图形?

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摆几棵相同的小树,几把相同的小伞,几间相同的房子,几座相同的亭子……想摆什么就摆什么。

2、交流汇报

(1)摆好后,算一算自己用了多少根小棒。

(2)小组内活动: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并把计算的算式写在纸上。

(3)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3、突出矛盾

(1)观察黑板上的各等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说出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

(2)以板书3+3+3+3+3+3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果有更的3相加,如10个3,100个3,甚至更多,谁愿意来写这个算式呢?

(3)算几个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外,还可以用另个的方法——乘法。(板书:乘法)

3+3+3+3+3+3=18为例,教学生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①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6个3连加的和是18)

②指出:求6个3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在6和3中间写上“x”,“x”叫乘号,并说明乘号的写法。

③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6×3=18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④用乘法算6个3连加得多少,也可以先写加数3,写作:3×6=18,读作:三乘六等于十八。

4、试把黑板上其他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小结: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练习巩固

1、看游乐园过山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2、小火车上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3、荡秋千共有几人?

加法算式:

算式中有( )个( )相加

乘法算式: 或

4、游戏

(1)拍手游戏。老师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戏。老师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题用线连起来)

7+7+7 6+6+6 1+1+1+1+1 9+9+9+9+9

6×3 1×5 9×5 7×3 3×6 5×9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认识8的教案篇2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举你的双手摆一摆”进场

师:今天来到了大活动室,看看后面是不是有很多的客人老师啊?现在我们就以特殊的方式向客人老师们打声招呼,好吗?(师幼一起边说边做:拍手、跺脚,一起点点头。拍手、跺脚,扭扭小屁股。拍手、跺脚,转个小圆圈。拍手、跺脚,问声老师好!)

二、游戏:听我说,跟我做“请你像我这样做”

师:嗯,我们小五班的.宝贝们真有礼貌!首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我们的身体。

师幼一起做(教师边说边带幼儿做动作: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依次拍头、拍肩、掐腰、拍屁股、拍腿坐好)。

师:嗯,宝贝们做得真棒!刚刚你们都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拍的啊?

小结:嗯,我们的小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手朋友。

三、认识小手,说出其名称

师:宝贝们都有几只手呀?(两只手)

小结:两只手,我们也叫它一双手。一起说一下,一双手!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右手。(出示右手,幼儿依次认识手心、手背、手掌、手指头。)

师:它们都是好朋友,老大叫什么呀?(大拇指)

师:边做动作边唱大拇指歌(此时幼儿和教师一起做)。

师:依次认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师:都认识了小手,现在我们来做一套手指操。请小朋友们跟着我把手指一个个伸出来。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拇指大家都睡了。(嗯,大拇指醒了,食指醒了,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拇指大家都醒了,伸伸腰都醒了。)

四、手指游戏:“剪刀、石头、布。”

师:啊,我们都认识了小手朋友,我们的小手不仅能做很多事情,而且还会变魔术。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伸出你们的小手,一起来玩游戏。(教师一边念儿歌,一边带幼儿做游戏。)

儿歌: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石头,我是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两把剪刀,亲亲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布,抓住了小白兔。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把剪刀,一块石头,我是蜗牛,不是免。

剪刀石头布,剪刀石头布,一块布,二块布,我是章鱼,不是免。

游戏反复玩两遍。

五、播放视频歌曲:走路

师:我们的小手可真神奇啊!它不仅可以变小白兔、小蜗牛、章鱼,还可以变出很多的小动物,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听听看除了小白兔,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了。(播放歌曲,走路。)

师:谁来了?

幼:小鸭子、小乌龟、小花猫。

师:嗯,你们的小耳朵真灵巧,都听出来了,那下面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再表演一遍给客人老师看好吗?(师幼一起表演走路。)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好,那下面你们就拉着自己的好朋友,开着小火车一起出去做游戏好吗?(“开火车”游戏结束。)

认识8的教案篇3

?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认识8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认识8的教案篇5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同学们认识分数吗?你对分数都有哪些认识?谁能给老师说出几个分数?

谁 能给老师讲讲,二分之一表示什么?

1/2和1/3哪个大?

出示大小不同的图形,现在你觉得哪个分数大?这又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分数的奥秘还挺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探索分数的奥秘。 谈认识。

指名说。

自由说。

观察,思考,回答。

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感知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数量也不同,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活动二 1、这里有三盒笔,你能从每一盒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指导拿笔。

你发现了什么?

他们拿得对吗?

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2、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出示图片)

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3、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 指名3人上前拿笔,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指名说。

再请三名同学判断三位同学拿的都是对的。

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比较。

讨论,指名汇报。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三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1/4是“口”,请你画出这个图形。

2、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巡视指导,引导说清思考过程。

3、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的分数。

4、分别画出各图形的1/2。

5、捐零花钱。 独立完成,展示不同答案。

独立填后,交流。

按要求涂色。

画后交流:为什么大小不一样?

组内交流,说清理由。 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拿出它的1/2 部分

6枝 3枝

8枝 4枝

8枝 4枝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课题 分饼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出示教材情境图,并配上故事。

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 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猪八戒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分饼”这个问题,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 观察,倾听。

充分利用课本的情境图,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情境,既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活动二

1、请同学们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3张饼,帮八戒分一分。

讲清要求,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的操作思考的过程?

显示教材的分法。

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有这样的两种方法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2、下午化缘的时候,猪八戒更卖力了,到了傍晚时分,猪八戒已化缘到9张饼,他高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 个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你们教他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猪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的分法让大家分享一下。

2张又 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整数2,再写分数 ,分数紧挨着整数,分数线要对齐整数中间,合起来就是2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现在请同学们先齐读两遍,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美观。

3、我们帮猪八戒解决了两个分饼的问题,得到了这些分数,观察一下分数的各部分,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与1相比,哪个大?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小结:谁来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和带分数? 以小组为单位。分法先在小组里说一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汇报时上台演示,边做边说

观察,记忆,理解。

动手操作。

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倾听,记忆。

读,写。

讨论,了解特点。

随便说。 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在活动中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用不同方法的演示,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为下一个实践操作活动作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交流、举例,结合情境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活动三 1、 找朋友

出示几个分数。

2、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3、以7为分母,写分数。

4、看图,填假分数和带分数。 判断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在书上完成,交流。

独立写,汇报。

完成在书上,同桌交流,再汇报。 练习结合情境,既注重基础,又促进学生的发展,生动有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总结。 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 真分数<1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假分数≥1

带分数:由整数部分和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分数 带分数>1

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认识8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学生准备2张长方形纸和3张圆纸片和一只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秋高气爽,为了感受田野中的丰收景象,双休日丁丁和冬冬结伴去郊游,瞧,他们带了哪些食品?(学生看屏幕口述)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才公平?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相机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把每种东西都平均分成2份,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呢?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口答算式,教师板书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3)用哪个数可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顺势引出新知:谁知道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吗?不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要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从分食品中,引发学生从已有的旧知"整数"的经验出发,自然体验由"整数"到"分数"的飞跃,引出对""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知"整数和分数"的区别,从而降低学生对分数概念理解的难度]

二、动手实践,建构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的意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揭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②左边半个是这个蛋糕的,那右边半个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学生集体回答:)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它的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进一步理解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3、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

1、引发学生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2、操作: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折纸比赛,用你准备的长方形纸或圆纸片折出你想得到的一些分数。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3、交流:你是怎样得到几分之一的?

4、深究:(选择折法不同,但用分数表示是相同的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或表示?

学生交流后,引导概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师小结:像…这些都是分数。

(三)深入探究,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引导:从学生作品中随机选出同样大小圆的、。

2、拓展:比一比,想一想,一个圆的和它的,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交流想法后,再利用学生自己的作品,对照着比比,加以验证。

谁还用这个圆折出了与、不同的几分之一吗?

出示一个圆的、

师:你们能和、比一比吗?小组交流比的方法和结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组比较的情况,请学生上台介绍比的方法和结果。)

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些分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把这些分数排一排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和我们平时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不同?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师小结:我们在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时候,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分数越多,那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四)读写几分之??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想写一写这些分数吗?

1、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写,学生书空,再独立写几个几分之一,读一读。

2、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五)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各部分有着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大家到教科书p98上找一找,说一说。

1、学生自学教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并自选几个分数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实现了教材的重组,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学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分数的读写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六)估计、比较、沟通。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的情况。

师:为什么第1幅、第3幅、第4幅中的涂色部分不能用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才能用来表示。

2、"想想做做"第3题的整张纸条全部涂色,

师:这一张纸条可以用数几来表示呢?那下面两张纸条上的涂色部分分别可以用哪个分数?

①学生交流估计结果及估计策略,教师利用媒体验证学生的猜测,并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②整体观察,初步渗透"几分之一"和"1"的联系。

师:看着上面的纸条,你们发现了什么?1里面有几个?你是怎么看的?

③想像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将会怎样?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分数的意义"非常抽象,说不清,道不明,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几分之一"的意义,使"数形"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想想做做第6题。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

提问:请大家估一估,《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同桌学生交流估计方法和结果,在全班交流,借助媒体验证猜测。

2、媒体出示:法国国旗、五角星、太极图

这几幅图,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你是怎么看的?

3、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上剪切的"多美滋奶粉"的广告。

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了哪些分数?最后一个小朋友分到了整个蛋糕的多少?

学生争论后,教师利用媒体演示,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个蛋糕的实际是一个蛋糕的。

[设计意图:发现分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四、感受收获,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朋友们表现真棒,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吗?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把归纳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谈收获,使全体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认识8的教案篇7

左右(中班数学)

活动一:用“左右手”感知自身的左右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一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得手是你的哪只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手?

平时我们常用右手(左手)作哪些事?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来越聪明。

(2)体验自身左与右

师:左右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看看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谁来说一说?

(3)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摸

左耳,右手摸右耳,、、、、、、、、、、、、、

活动二:体验相对

师:我举起的是右手吗?(右手、面对面)

我们面对面的站者,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会相反。漫游魔法王国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

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1、三种几何图形若干。

2、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

3、魔术箱、魔法棒。

4、小鸭、小狗、小蜜蜂的教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带幼儿做手指游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魔术王国去,那里啊,会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好了,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看哪个小朋友表现得最好。”(教师做示范):“捏拢,放开;捏拢,放开;小手背起来。”

(二)、中间部分: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几何图形。

1、游戏:摸一摸“魔术箱”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到了,魔术王国里有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

看,就是这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秘

密吗?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只魔术箱会给小朋友们变出什么有趣的东西。

(1)、教师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

是什么?”

摸出一本长方形的书,问:“这是什么?(书)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为什么说书是正方形的?

问: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启发幼儿说出)

(2)、再念儿歌:“魔术箱子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到后,要求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魔术箱里的东西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三角形的、

有的是正方形的。(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4)、你怎么知道它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

(5)、老师总结:圆形: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

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

2、游戏:谁的本领大

(1)、教师用魔法棒“变”出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组成的图片,请幼儿找出其中的图形宝宝。

师:“小朋友们,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魔法棒,(出示魔法棒)它也会变出好多的东西。变!变!变!咦!魔法棒变出什么了?(边说边出示其中的一幅图画)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画。现在,小朋友们来找一找,这幅图由哪些图形组成,比比哪个小朋友的本领大。

(2)、教师用魔法棒依次“变”出另外的几幅图画,请幼儿分别找出

各种图形。

3、游戏:小动物找家

师:“魔法棒的本领可真大,它还会边出小动物呢!变!变!变!(“变”出三种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看都是谁啊?”

幼:??

师:“咦!这三个小动物好像再哭,我们来问问他们怎么了。”

“小狗、小鸭子、小蜜蜂,你们怎么啦?”

(教师模拟小动物的声音)“我们找不到家,见不到妈妈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小动物找家吧!你们愿不愿意啊?”

幼:??

师:“你们看,这些都是小动物的房子,现在我们来帮小动物找找家。”(把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发给幼儿)

师:“小动物说它们的房子都是有形状的,小鸭子说,它们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朋友们看到正方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正方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做得真好,都帮小鸭子找到家了。小狗说,它们的房子是三角形的,小朋友们看到三角形的‘房子’了吗?”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狗也找到家了,小蜜蜂说,它们的房子是圆形的,小朋友们看看圆形的‘房子’在哪里?”让幼儿把三角形的卡片举起来。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也帮小蜜蜂找到家了”。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了,小狗、小鸭子、小蜜蜂可高兴了,唱着歌快快乐乐地回家去了。”(把三种小动物分别“送到”相应的“房子”里)

(三)、结束部分:让幼儿巩固对三种几何图形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在魔术王国认识了好多的图形宝宝,小朋友们说说它们是谁啊?”(依次出示三种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师:“魔术王国里还有好多好多奇妙的东西,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好不好?我们也唱着歌回家吧!”

活动延伸:

1、让幼儿把小动物的‘房子’分类放到区域角中。

2、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其他的图形。

幼儿园中班数教案《找七星瓢虫》(7以内的数数)

教材分析一、幼儿经验分析感知7以内的数量是中班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班幼儿对7以内的数量已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已经能够运用目测的方法进行一个接着一个的数数,但目测数群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内容我主要定位在有机结合数数方法,授予幼儿“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新方法,可以激发幼儿数数的兴趣,提高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学习并掌握“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本次活动的重点:7以内的数数方法本次活动的难点:通过目测的方法来进行7以内的数数四、教学策略通过游戏情景操作、观察图片来完成此次教学重难点的教学。

本次活动我结合当前春天的主题,将幼儿常见并喜爱的七星瓢虫设计成教学情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通过目测数数分辨益虫、害虫,还帮助孩子巩固关于有益瓢虫与有害瓢虫的科学常识。

为了突破难点“通过目测的方法来进行7以内的数数”我采取了:我采取愉快式游戏情景操作法,通过观察图片找七星瓢虫回家。

活动目标:

1、能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2、尝试进行竞赛性游戏活动,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3、发展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贝的认识教案8篇

认识锁的教案优质8篇

小班8的认识教案6篇

中班数学6—10的认识教案8篇

二年级倍的认识教案8篇

大班认识头的教案8篇

千米认识的教案7篇

贝的认识教案模板7篇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案8篇

小班8的认识教案最新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523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