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准备解决方案,我们写教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诗歌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诗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幼儿对老师、幼儿园的留恋之情。
2、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诵。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幼儿园的一天
2、诗歌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启发性谈话:小朋友的成长变化。
回忆在幼儿园的三年中,能说一说对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吗?
2、观看幻灯片:幼儿园的一天
提示幼儿通过回忆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说一说在幼儿园最快乐的事。
3、教师:请小朋友一起欣赏诗歌《毕业诗》,我们一起听一听诗歌中是怎么说的?
二、展??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的第一段。
诗歌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你记住了哪几句?
教师:再过几天,小朋友就要进小学,做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
读书、写字多么神气!
2、欣赏诗歌的第二段。
教师:刚才诗歌中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小朋友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什么也不会,现在呢学会了自己上厕所、洗手、吃饭、唱歌、画画、跳舞、讲故事,
有的小朋友还参加了美术比赛、故事大王比赛、跳舞......还荣获到了各种奖励。
3、教师:你们获得的成绩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那你想给老师说些什么呢?
引导幼儿大胆说自己的心里话,一同欣赏诗歌的第三段。
4、我们一起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毕业诗》
请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诵。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集体唱歌曲《老师再见了》,活动自然结束。
附:儿歌
毕业诗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站在这里,
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
我是多么欢喜。
再过几天,我就要进小学,
做个一年级小学生,
学习更多的知识和道理
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
我刚来这里时,
瘦瘦小小,有时还发小脾气。
今天,站在这里的还是我自己,
脸上再也没有泥,
手帕、袜子自己洗,
还会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
懂得了许多道理。
亲爱的老师、阿姨,
我从心里感谢您!
再见吧,老师!
再见吧,阿姨!
以后我一定来看您,
向您汇报我的学习成绩!
小诗歌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趣味性和优美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
3、丰富对春天特征的感受和认识。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1、布置春天的场景。
2、配乐诗朗诵,音乐磁带,录音机
3、音乐带《春天在哪里》
4、幼儿多次观察多春天的景色,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幼儿边唱边跳进创设的春天场景。
仔细地想一想、找一找,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的?
2、欣赏配乐朗诵诗歌。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诗歌,幼儿第一次完整欣赏。
提问:诗歌的题目是什么?诗歌里把春天说成了什么?
(2)第二遍完整欣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语气的变化,重点突出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引起幼儿对书的兴趣。
3、通过看看、听听、讲讲相结合的方式分段欣赏,引导幼儿理解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
重点讨论:
(1)春天里哪些东西是彩色的?哪些是绿色的?
(2)小池塘为什么笑了,小朋友为什么笑了?
(3)春天里谁在唱着歌?
引导能力强的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手法并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扩展想象。鼓励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完整欣赏,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体验春天的美。
活动延伸:
1、在熟练掌握诗歌后,引导幼儿仿编诗歌,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2、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表达诗歌内容,并相互欣赏。
小诗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瓢虫》是一首语言优美、结构精炼、富有童趣的诗歌,可爱的“瓢虫”在作者的笔下俨然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调皮、可爱、活泼拟人化的形象,非常适合幼儿欣赏、朗诵并进行仿编诗歌活动。诗歌在活动中借用教具背景图,引导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瓢虫指偶,边操作指偶边创编儿歌,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会用肢体语言大胆模仿瓢虫的动态。(重点)
2.了解瓢虫的特征,尝试创编诗歌,体验创编的乐趣。(难点)
3.愿意关注瓢虫等小昆虫。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制瓢虫指偶人手一个。
2.儿歌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猜谜语:身体圆圆像面包,头上一对小触角;身上还有七颗星,会
飞会爬真灵巧。幼儿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
2.教师出示瓢虫指偶,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教师模仿瓢虫动态,边动作边念诗歌第一部分,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诗歌背景图,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的第一部分。
2.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小瓢虫沿着什么小路去别人家呢?
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用儿歌中的句子总结,并引导全体幼儿朗诵句子。
提问:小瓢虫停在了哪里,变成了什么?
教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用儿歌中的句子总结,并引导全体幼儿朗诵诗歌中的句子。
3.小结:老师把这首好听的诗歌画成了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图谱。教师根据幼儿回答绘制图谱。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完整朗诵诗歌。
引导幼儿边模仿瓢虫动态(脚步匆匆、沿着小路飞、钻进草丛等肢体动作),边完整的朗诵儿歌。
三、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进行仿编诗歌。
1.出示第二部分图谱,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仿编。出示诗歌图谱。师幼一同朗诵诗歌。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记忆诗歌内容。
提问:小瓢虫停在了xx,变成xx。你觉得小瓢虫还会停在哪里呢?变成什么?(请个别幼儿回答,教师引导)。
幼儿将仿编的诗歌结合图片朗诵。将自己仿编的儿歌念给旁边幼儿听。
3.幼儿朗诵自己仿编的儿歌。
4.幼儿为自己仿编的诗歌起名字。
5.操作指偶,再次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语言表演区利用幼儿做的瓢虫指偶,套在手指上,跟小伙伴合作起表演朗诵诗歌。
附:儿歌《瓢虫》
瓢虫,瓢虫,老是脚步匆匆,不知道要去哪里,沿着玫瑰小路,
去谁家串门?来来来,
停在我的手指上,一动也不动。
变成一枚闪闪的钻戒吧。瓢虫,瓢虫,
老是脚步匆匆,不知道要去哪里,钻进芒草丛中,去谁家串门?
来来来,停在我的胸前,一动也不动。
变成一颗夺目的纽扣吧。
小诗歌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观察自然变化的能力,热爱大自然。
2、能围绕主题中的词语学习使用语言。
3、能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认真倾听同伴讲述。
4、初步了解春天的小常识。
5、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活动准备:
1、适合的景物图片。
2、字卡春天、美丽、植树、播种、桃花、燕子、小草、柳树、放风筝。
3、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
复习歌曲《春天》
二、观察图片
1、组织幼儿谈论各自观察到的图片。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天气变得怎么样?
2、依次出示字卡,引导幼儿用字卡上的词语说话,然后将字卡与相应的图片黏贴在黑板上。
三、找朋友
教师出示字卡,引导幼儿认读并请幼儿找出相应的图片。
1、小草
教师:小草是什么样的?
2、植树
教师:植树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植树?植树有什么好处?
3、播种
教师:哪张是播种的图片?谁在播种?农民伯伯为什么要播种?如果不播种会怎么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热爱劳动,爱惜粮食)
4、以同样的.方式,出示字卡:柳树、桃花、燕子、放风筝,组织幼儿谈论并黏贴。
四、小结
1、教师:这么多漂亮的图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来为它取个名字吧!
2、一起表演,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春天。
教学反思:
1、幼儿对春天的话题很感兴趣,对于老师的问题都能做出积极地反应,想法很多。
2、图片不够形象。
3、图片和文字结合,有助于幼儿对汉字的掌握。
小诗歌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理解歌内容。
2、积极参与朗诵活动并诗学说诗歌内容。
3、能在集体中大胆的进行表达,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红、黄、绿色透明的塑料瓶制成的眼镜若干;
2、图片若干。
3、课前带领幼儿戴上绿色的眼镜在室外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
师:刚刚我们在外面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在外面你都看到了什么?
(幼儿说绿色的地板、绿色的鞋柜、绿色的植物等)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欣赏诗歌并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这么多绿色的事物,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关于绿色的诗歌,小朋友想听吗?
(教师朗诵诗歌、幼儿倾听)
教师:刚刚这首诗歌里你都听到了哪些的话?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诗歌相应的句子图谱)
根据幼儿所说天空、小猫、蛋糕、手套等,教师做相应动作。
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并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补充并纠正幼儿所说句子。
教师:小朋友说的真好,那我们再来听一听是不是小朋友说的.这些?
2)幼儿根据提问理解并学说诗歌内容。
老师:诗歌中的天空、小猫、蛋糕、手套是什么颜色的?
为什么会变成绿色的?
教师: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这是绿的、那也是绿的。
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绿色,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这一片绿、那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
老师:可是诗歌里面还说,绿色的世界忽然不见了?为什么?
3)幼儿看图谱学说儿歌。
老师:我们一起看着这个图谱一起说一说这首好听的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看图谱学说儿歌)
4)我们一起加点动作试一试好吗?
3、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儿歌。
教师: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各色眼镜)现在给每个小朋友一副眼镜,请你戴上眼镜看看,跟你的同伴小声讨论一下,你看见了什么?用我们诗歌里的话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
(教师帮助幼儿一起创编儿歌)
结束部分:好了,我们去室外再看看好不好?跟客人老师再见。
小诗歌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以及对答形式的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尝试模仿创编诗句。
3.乐于主动,积极的参与表演。
活动重点:
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以及对答形式的诗歌特点。
活动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尝试模仿创编诗句。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出活动。
伴随着《雪绒花》,老师和幼儿一起进入教室。
(师)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小朋友伴着音乐跳了一段美丽的舞蹈,
提问:这首音乐里面唱到了谁?(小雪花)
雪花是什么颜色的?
看到雪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二、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学诗歌。
1.(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小雪花”,我们一起来听听,诗歌里面都说了些什么?(音乐,视频下雪背景)
老师朗诵诗歌:
小雪花
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
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
我从天空中飘下来,
告诉你,告诉他,
冬天来到了。
提问: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
诗歌里面小雪花都说了些什么呢?
2.(师)我们再来听一听,诗歌里的两个人是怎样对话的?
教师分角色,主班教师与配课教师扮演示范朗诵诗歌。
小雪花……
提问:诗歌里的'两个人是怎样对话的?(边贴图边引导幼儿说诗句)
问的人说了什么?
小雪花是怎么回答的?
小雪花从哪里飘下来?
告诉人们什么?
3.(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朗诵诗歌)
现在,小朋友们来当小雪花,我们试着来对话,你们准备好了吗?
4.(幼儿两人一组朗诵诗歌)
小朋友们太厉害了,现在请喜悦每两人一组,一个人问,一个人当小雪花,尝试说一下这首儿歌,一会请小朋友上台表演。
5.(幼儿展示)
哪两个小朋友愿意给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6.(创编模仿动作)
小雪花在诗歌里说:“我从天空中飘下来。”
小朋友想一下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转圈、蹲地…)
谁来试一试?
7.(师幼一起做动作表演诗歌)
这一次我们边说诗歌边学雪花飞舞的样子吧……
8.(两个幼儿上台带动作表演诗歌)
小雪花们太漂亮了,我们请两位小朋友上台来表演一下吧,谁愿意试一试?
9.小结:每一朵漂亮的小雪花都给冬天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冬天也正因为
有了小雪花才变得更有生机。
三、创编诗歌。
1.(师)小雪花给冬天编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因为雪花是冬天特有的,我们
一起来看看下面这段视频是哪个季节?你看到了什么?(音乐,视频飘落叶背景)提问:现在我们也用落叶给秋天编一首诗歌吧,谁来试一试?
树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呼呼呼、咚咚咚…)
我们应该怎么提问?试一试(是谁敲着窗户呼呼呼,边说边贴图)
谁来了?怎么回答?(是我,是我,我是小树叶)
小树叶从哪里来?(我从大树上飘下来)
告诉人们什么?(告诉你,告诉他)
哪个季节来了?(秋天来到了)
2.我们一起(看图识)试着说一说秋天的诗歌吧…
谁来帮我们新编的诗歌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小树叶)
四、分组表演两首诗歌。
一组演小雪花,一组演小树叶。
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活动反思:
在本节课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景表演、视频、图片、音乐、表演等),引导幼儿主动并积极学说诗歌,另外,我抓住本首诗歌对答形式的特点,激发幼儿兴趣与创编的欲望,鼓励幼儿大胆说,大胆表演,让幼儿在朗诵与表演诗歌的同时找到自信,乐于参与本节活动。
另外,在创编完秋天的诗歌后,应趁热打铁,引导幼儿继续给春天和夏天创编诗歌,丰富幼儿的语言;并结合艺术课程,将本节课继续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持续性的学习;再者,将图示卡片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在区角活动时表演诗歌并继续创编诗歌。
小诗歌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幸福的含义,体验蜗牛享受幸福的快乐。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自己理解的“幸福”创编诗歌。
3.认识重点字词“蜗牛”、“幸福”。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
小图书人手一册、有观察过蜗牛的经验。
2.老师准备
大图书、录音机、大字卡(第⑧页)、歌曲《蜗牛和黄鹂鸟》的音带。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播放歌曲《蜗牛和黄鹂鸟》)。
2.歌里唱的是什么?你喜欢这只蜗牛吗?
小结:蜗牛一步一步地往前爬,你知道在它的眼中,什么事最幸福的事情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蜗牛的世界,感受一下它的幸福生活吧!
二、自由阅读。
将小图书发给幼儿,鼓励幼儿自己观察理解画面内容。也可以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看到的内容。
三、大图书阅读。
1.幼儿看大图书听录音,欣赏诗歌一遍,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
2.师幼共同阅读大图书。
蜗牛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很幸福?教师出示大字卡“蜗牛”、“幸福”。
3.教师小结:原来在蜗牛的眼中,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美好,有自己喜欢的花,有温暖的家,所以它觉得自己号幸福。
4.在你的心目中,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最幸福?幼儿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将其加以总结提升。四、体验式阅读。
1.配乐诗欣赏,师幼一起感受故事中优雅、恬静、幸福的滋味。
2.师幼一起朗读诗歌。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回忆并讲一讲自己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五、结束活动。
师幼共同整理物品,结束本次活动。
附诗歌:
?我是一只蜗牛》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我不羡慕高飞的雄鹰,因为地上有我喜爱的花。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我不羡慕快跑的骏马,因为泥土里有我温暖的家。我是一只蜗牛,只能慢慢的爬,
许多花儿位我微笑,我也很幸福,你知道吗?
小诗歌教案篇8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介绍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题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朗读
⑴范读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学生朗读。
5.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介绍古代修辞“互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两句和起来理解,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6. 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实写)?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虚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结合
7.集体朗读。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学习有关近体诗知识
1)、绝句
一般为4句,第2、4句入韵,偶尔首句入韵。
2)、律诗
一般为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偶),
第2、4、6、8句入韵,首句也有的入韵。
8句以上为“排律”。
2. 学生朗读。
3.思考回答: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诗句“江春入旧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达“乡愁”。由“客路”,是客居他乡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这两句是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还未尽,海日已生;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这就是本诗鼓舞人的地方。
试比较: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
5.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正音,明确诗句含义。
3.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导语:
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笔下它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解题: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4、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诗歌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有节奏感。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抓诗眼
2.寻意象。(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3.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六.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