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教案设计可以让我们创造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方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石钟山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石钟山记教案篇1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以议展开,以疑入手,在表现手法上采用
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这是本文重点掌握的内容;
2.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关于作者及作品
苏轼与王安石都是北宋人,苏从年龄上小于王,因政见与王
安石/司马光等不合,被新旧两党排挤,一再被贬,甚至入狱,这种
政治遭遇和长期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的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民生活
加深了了解.这对他的作品有很深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示读课文,请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正音正字:钟磬 莫夜 栖鹘 鹳鹤
2.生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与<游>文一样,是即事明理的文章,这篇课文记了怎
样的事,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2).请生按照以上问题,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加以回答.
(3).归纳:
本文记述了作者游历石钟山所观察到的情况,阐明了"事不目见
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既,对前人之说,不应迷信,应当采
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再读课文,继续思考并讨论:
(1).课文第一段作者摆出了郦元和李勃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观
点,是怎样的观点?作者赞成他们的观点吗?请用原文回答.
归纳:
郦元说: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宏钟--水石相
搏发声说;
李勃说:扣而聆之,面声函胡,北音清越,fu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头发音说.
对这两种观点,作者有以下见解:
对郦元说,"人常疑之";
原因: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对李勃说,"余尤疑之";
原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那么,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用原文回答.
"cenghong之声"与"kuan坎镗ta之声"相应,"如乐作焉"
,故名.
3.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再读课文,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2.3):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4):释疑
三.作业
(1).朗读全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完成练习一.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请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宏亮,吐字清楚,断句正确.
二.课文重点提示与难点的突破:
1.请生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全班订正.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⑵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⑶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⑷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并指出活用类型.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4.讨论完成练习三,了解一现象.
5.讨论完成练习四,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现象,本练习所列几种,属于否定句
宾语前置.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 ) ---- ~~~~
主 语 谓语 宾语
既: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6.完成练习五,掌握"而"的多种用法.
三.关于课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表达方式:
(1).叙议结合:先议,后叙,再议.
(2).讨论完成练习二,进行比较阅读.
共同点:即事明理,通过记游来发议论.与一般游记不同的是,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不同点:<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3).找出本文中的比喻/夸张/拟人/引用/对偶等修辞句,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同步训练各题.
[1]
[1]
石钟山记教案篇2
学习目标:
一、 学习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二、 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点。
三、 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从而抓住全文的纲。
教学设想:
一、采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激趣氛围,提高课堂效果。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扬民主,倡所欲言,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以促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过程:
1、 导语:中国历代名人当中,提起“乌台诗案”,也许有十分之一的中国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会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只怕就会有八成以上的人脱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国各地大小餐馆中“东坡肘子”这道菜,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苏轼莫属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被誉为“全才”的宋人所写的游记名篇《石钟山记》(师点击“课题及作者”)。
2、 作者简介(由学生自己抓要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然后师点击.课件作.总结、补充说明。
3、 石钟山介绍(点击幻灯片依图介绍)。
4、 整体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结束后点击“应注意的字词”。)
5、 掌握重点(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由诵读、自主地.总结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师就特殊句式作补充讲解)。
6、 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一旨学习作者.写作考辨记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风)。
7、 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欣赏欧阳修《醉翁亭记》与本文作对比阅读。)
石钟山记教案篇3
学习要点
1.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反馈练习
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兹;
(4)濒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2)如善长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以钟名
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询诸水滨
(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
(3)有铜铁之异焉
5.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
(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
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
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d
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石钟山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1、交待学习任务
①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
3、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板书)
┏郦说 人常疑之
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 疑
┗李说 余尤疑之 ↓
┏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释疑 笑
┏郦元 简 叹
考察感想,不可臆断有无┃ ↓
↓ ┗李渤 陋 笑
注重调查
5、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1、诵读、翻译课文
2、落实文言知识
(板书)
词类活用 实词 虚词
之
不能鸣(名词的使动用法)也 莫,“暮” 焉
以钟名(命名,名词用做动词) 得(能)观 而
舟(名词用做状语)行 所以
特殊句式
得双石于潭上 (介词结构作补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者……也…… (判断句)
是以(因此) (宾语前置)
3、作者认为,世人不明白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有哪些?
①言之不详,人常疑之;②不肯夜泊,故莫能知;③虽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击,以讹传讹。
4、完成习题。
5、比较两文(完成第二题)
体裁 内容 结构 表达方式
同:借游记, 即事 照应 叙议
谈感想 明理 连贯 结合
异:重感,立论 叹、感 叙议交错 叙议并重(政治家特征)
重辨,驳论 释、感 议-叙-议 描写抒情(文学家本色)
↓
乘兴而来,有叹而归,感想有二
有疑而来,疑释而归,见解归??
石钟山记教案篇5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目注解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二、文言知识梳理
(一)字音
蠡()枹()铿()磔磔()噌吰()罅()
窾坎()莫()镗鞳()识()无射()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水何澹澹()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豫州今欲何至()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2、鼓:微风鼓浪()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名:而此独以钟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②今义:
2、空中:①古义:②今义: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得双石于潭上()
第二课时
1、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的有那两种说法?人们有何质疑?(用原文回答)
2、苏轼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石钟山记教案篇6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2、《石钟山记》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3、作品简介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三、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本文继续线索,体会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理解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了解本文观点得出的方法
2、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情景导学】
通过读书,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道理。
?学习活动】
活动一:这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活动二:分析苏轼是怎么得出这个论点的?
活动三:作者运用了哪几方面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活动四: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训练案
?学习目标】
1、完成一篇读后感
2、在评点中明确读后感的写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