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7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教学更具吸引力,有了教案,我们可以更系统地展示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空中楼阁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7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1

学习目标:

一、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体会文章的主旨

重点:鉴赏散文清新、自然、含蓄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

难点: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独立生活的向往和迷恋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有一笔足够的钱,可以修建一所自己的小屋,你们会把它修在哪里呢?

生1: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生2: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这样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生3: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生4: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学们都预习过,那么我给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为我们用说明文的语言客观的介绍一下这间小屋(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诗意和超然)

颜色:蓝墙白窗

外形:整齐的屋瓦屋檐翘起

位置及周围环境:利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在一座有着浓郁树阴的小山上

三、把握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主动选择自己愿意朗读的段落,老师朗读剩下的段落,完成全文的阅读。

(阅读要求: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感情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那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位同学介绍的小屋和作者笔下的小屋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请同学来我我们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填空的话―――之屋呢?(横线上只能填名词)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四到八段:树之屋

十到十一段:花之屋云之屋霞之屋

十二段:光之屋

十五:夜之屋雾之屋梦之屋

师(归纳):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视觉-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空间-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

(各找出相应句子)

时间-白天所见,夜晚所观

点明:这个就叫做定点取景,多角度的描写,这个是作者构思上了精妙之处

四、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为我们描述一下,小屋是什么样的呢?这前面的景物和小屋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自由找一个来说。

1、写山之屋时是从外面看小屋,远观,整体看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的小屋玲就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提示:这幅画面是描绘了小屋点缀了寂寞的`山,关键是是否学生能对“眉黛”、“痣”、“风帆”、“飞雁”、“色彩”等比喻产生无穷的遐想,整幅画面实际是把小屋放在大背景中,“眉梢的痣一点”,其实是把山的坡形喻成美女的眉,体现了山的形状和柔和的状态,“黛”,深色,更体现了山的色彩。而小屋正是美女的痣一点,“眉黛”与“柔和”相呼应,小屋立于玲珑清新、自然柔和的山脊上,令人不由得联想到妙龄女子那抚媚动人防姣好面容。作者又言犹未尽;连用四个比喻来增添画面的意境,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和“辽阔无边的天空”,首先就使“山”增强了形象感,使学生联想到“大背景”的“一望无际”,“辽阔无边”,尤为精彩的是把“小屋”喻成”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使本来静止的大背景中,涂抹上“一点灵动的色彩”,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气”和“情调”:寂静的山上增添如此灵巧、如此灵秀、如此迷人的点缀,怎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呢?

2写树之屋时也是从外面看小屋,由近及远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绘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提示: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作者先把镜头对准小屋,逐渐拉近,置小屋于“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的“美妙的绿的背景”中:学生能想象出小屋在绿树环抱中,显得别致小巧。接着作者把镜头再次拉近,定格于一棵大树与小屋,“细而密”“美而浓”的大树的浓阴使画面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而小屋则如一位绅士或隐士一样,静立于浓阴之下,使这幅风景画更加迷人,更呈风采。什么样的人在我们印象中是“含蓄而有风度“的呢?读书人?君子?艺术家?教师?画家?诗人?总之,在大家的印象中含蓄、有风度的一定是有一些学养和一定精神追求的人物。这里体现了什么呢?(明确:作者有独立的人格追求)

也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这棵大树想象成为一位护花使者,一位美髯大汉,在护卫着一位矜持而知书达礼的女子,使画面平添了人文品位。

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

提示:这是一幅远景的特写镜头。小屋处于树与树之间,妙在其若隐若现上,想象着“一些”线条,“一角”屋檐,“一排”屋瓦“一片”墙,“一片”窗,这些在树阴中隐现着,使人浮想联朗,而作者把小屋喻为“鸟”、“蝶”的奇妙想象,更会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凌空而起,姿态溯然”的小屋本身就给学生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而这“轻灵而自由”的“鸟”和“蝶”的点睛之笔,非但没有把空间填充,反而更应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轻灵而自由”的空间翱翔,使整幅画面神韵毕肖,充满活力。

3.写花之屋,从小屋内向外看(周围及天空)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的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比喻的修辞手法,联想的运用)

提示:这又是一幅庭院风光图,可以想象出作者在小屋的生活情景:每天作者临窗读书,当读到兴致激发处,放下书卷,起身来到庭院中、,极目远望,只见左边青山连绵起伏,流水潺潺;右看,阡陌纵横,绿野千里;近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竹架上紫藤花迎风格曳,间杂了吴娜开放的牵牛花;架下五颜六色的月季在春光的沐浴下或含苞待放,或竞相怒放,心中好不惬意。抬眼望去,只见天上云霞锦簇,仿佛又是一个大花园,天上白云朵朵,天边晚霞缤纷。天上人间,一个何等自由、舒畅的文人雅士处于其间。

4.写光之屋,用光线的变化来写出小屋中明暗的变化,化静为动

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提示: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画面,读到此句,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微光里,小屋静卧在大山的怀抱中,休浴在晨光或暮霭中,整幅画面充满着“柔静”、“宁谧”的氛围的而更能使学生产生美好联想的应是“花蕊”这一新奇的妙喻,使本来静态的画面却充满了动感:在学生眼前,群山这静态之物(花蕊)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慢慢地”“绽”开了,使画面具有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

5.写夜之屋

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提示: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别出心裁地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迷人的小屋夜景图,要重点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渺”、“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山下明亮的万家灯火和山上小屋淡淡的影像,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似雾、朦胧漂渺的背景。这时,白天如眉黛般的青山也隐入了夜幕中,“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的绿树也笼罩在蒙蒙烟雾之中,只有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点点星光,真如进入蓬莱仙境,小屋成为远离人间的烟雾蒙蒙、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成为了“雾失楼台”的仙境。

五、师生在充分想象、憧憬、欣赏了“山中小屋”的优美画卷后,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

“我的空中楼阁”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是存在呢,如作者笔下如诗如画,毫无烦忧?(体会作者的情志)

1、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绘成一个远离尘嚣的室外桃源,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喜爱之情

2、明明写小屋,却写自然景物,是不是离题呢?作者在写山中小屋却并没有具体展开小屋的形态、陈设、结构,而是将它安插在一派自然的景物之间,最后“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都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作者在文章里既没有描写小屋的具体构造,也没有详细描绘屋内的摆设。她更多地叙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飘渺,轻灵,如同飘在空中。文章的第一部分较为写实,但也以写环境为主。第二部分之虚,也是相当明显。可以说,“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

3、为什么作者的文题不能就此改作“山中小屋”呢?

参考: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因为这里是作者的心灵居所,是作者对自由,宁静,独立人格的一种追求。

4、文章十五段说到“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文章虽然只是在写山,但是却给人一种水的灵动感,这种轻灵的感觉正是作者诗意的栖息,诗意的生活追求的一种写照。

参考:作者爱自然,爱小屋,更爱那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借小屋来表达她的种人生理想,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六、延伸扩展:

思考:●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以括之,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 (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五、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六、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教材新的特点:《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属于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都富有象征性,有利于比较阅读。教材这样编排,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本文的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如果说《荷搪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那么《我的空中楼阁》则是托物言志的典范。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入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空中楼阁”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3、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5、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若在处理教材上面面俱到,则会显得浅而乱,所以有相对明确的教学重点就尤为重要。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板书)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情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使用了托物言志(板书)的手法,言了一个什么“志”是本文需要突破的难点。

四、教法方法及依据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与课时安排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隆昌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结合第一单元内容小结,也是对前一单元内容的复习:

这小屋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那边……等等。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我的空中楼阁。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主要为下面的课堂重点服务。)

(三)直击重点

针对课堂重点,我提的问题是:作者如何从各个方面突显小屋的美?你觉得哪些描写的语句特别的美,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一问的目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拥抱文本,这里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能力,以提高他们概括、归纳的水平。)但是学生的概括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这时需要再次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字词替换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法品味语言,教给学生鉴赏散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具体指导过程(略)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板书),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我的空中楼阁”寄予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课堂总结:

语言和画面美的文章一旦赋予了深层的内涵(情趣美)(板书),文章也就更美了,就像一盘菜一样,现在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回味无穷。想说不爱,那也难。

(六)、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

1、本文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2、本文和《荷塘月色》在语言上各有什么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语言美追求自由生活

我的空中楼阁画面美托物言志

李乐薇情趣美追求独立人格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4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第一部分我的问题是: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请根据想象,描绘一下它们的样子。

2、小屋如何点缀山?

3、第3段用了哪些富有动感的词语?

4、在树的点缀下,小屋有哪些特点(综合4至8段)?

5、第5段描写树的各种美,有何用意?

四、适当穿插点拨,授人“鱼”和“渔”。

通过提问和探讨,学生已经基本吃透文章内容。我针对有些句子,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例如结合“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一句,我提问:“难道这一所小屋真的会飞么?”

“当然不是,是树叶在动。”

“不,是指房屋的样子像小鸟,屋檐高翘,展翅欲飞的样子。”

“不对------”学生们争论热烈。——这课堂“发高烧”啰!

“树点缀了山。”异口同声。

“错!”我一摆手,大家面面相觑。

五、亦庄亦谐,检验效果。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个学生点中要害。

“比如我们同学,热爱学习的人认为教室是天堂,害怕读书的人把教室看做地狱”有人举一反三了!

“天堂总比地狱好。不爱也得爱,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嘿!还挺有味!

“爱爱爱!‘撒遍人间都是爱’我知道情书怎么写了,老师,我念给你听,新鲜出炉,来来来!”这调皮鬼眼看时间不多,不举手就站起来“我也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校园里,我处处留意着你的身影,我的目光象磁石一样跟着你那指南针一样苗条的身材。你散步的时候,清风送来阵阵清香,你停下来就象若柳扶风,亭亭玉立,你在操场上英姿飒爽,矫健迷人-----”真酸哪!——救火!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5

[教学重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赏析课文的画面美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在这里,作者也用那美妙而自然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幅画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绘小屋的英姿,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小结:作者以心爱的小屋为焦点,从各个角度描绘小屋,写出了小屋的神韵。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树点缀了小屋,使小屋另添一种风韵,显得“含蓄有风度”。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作者是诗人,是画家,更有哲学家的内蕴。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诗言志,文传情”,优美的散文总有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

上节课,我们用笔墨画出了如梦似幻的“荷塘月色”,今天,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要求动笔写出,时间5分钟)

明确:

①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更有甚者,他设想了文人千古一梦的“桃花源”。他把田园生活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②是当代的“王维”。王维在《山居秋冥》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③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④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⑤是当代的“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⑥是当代的“朱自清”。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总结:作者的形象是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①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所主的游目骋怀。

②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③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④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⑤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明确:

①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②“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③“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④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⑤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尘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3、“空中楼阁”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说明: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即可。

四、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的空中楼阁 陋室铭

相同点

内容 写自己的居室

写法 托物言志

不同点

体裁 抒情记叙散文 铭体(首尾议论,中间记叙)

主题 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

内空 以周围环境为主 以室内生活为主

方法 含而不露地批判 直接批判官场生活

五、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选七位同学读课文(1—3、4—8、9—11、12—13、14、15、16—18),其余同学点评。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别具一格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学习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对比,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是本文状物写景的特点。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至“轻灵而自由”,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后一部分则是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前一部分有三层:第一层(开头至“一点情调”),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小屋点缀了山”至“含蓄而有风度”),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换个角度”至“轻灵而自由”),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后一部分有四层:第一层(“小屋之小”至“叫它云或霞”),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第二层(“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至“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二层(“山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至“唤做空中走廊”),写小屋和外界的相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第四层(“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至结尾),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环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

分析:文章题为《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须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三)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是本文的艺术特色。全文多用短句,节奏舒徐流畅,形成幽雅恬淡的基调;适当地运用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如“山如眉黛”“凌空而起”“足以举目千里”等,使语言更显得隽逸潇洒;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独创性的词汇,如“领土”、“领空”、“空中走廊”等,为文章注进了清新的气息;而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更为文章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对比手法的运用,比如“高大”和“小巧”、“有限”和“无限”等等,则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障碍,掌握以下词语。

1.注音。

黛d4i

缀zhu@

翩pi1n

憩q@

阡qi1n

陌m^

谧m@

蕊ru!

绽zh4n

缥pi1o

缈mi3o

骋ch7ng

2.解释。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也指人灵活敏捷。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灵动:飘逸,传神。

逊(于花):差;比不上;不及。

挺拔:直立而高耸。也指坚强有力。

婀娜:(姿态)柔软而美好。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憩:休息。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游目骋怀:随意观览瞻望并敞开胸怀。游目,指目光由近及远,随意观览瞻望;骋,本指马在奔跑,引申为放开,尽量展开。

宁谧:安宁,平静。

疏落:稀疏零落。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写作飘渺。

盈(耳):充满。

空中楼阁:空中所见的楼台观阁。本指海市蜃楼,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或虚构的事物。

3.辨音。

4.辨形。

5.辨义。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我的好朋友教案6篇

幼儿园我的门教案推荐8篇

书是我的好朋友语言教案5篇

我的岗位我的责演讲稿7篇

我的不妈妈作文优质7篇

爱我的校园演讲稿7篇

致我的2024演讲稿最新7篇

雨牵动我的情思作文参考7篇

我的不妈妈作文通用7篇

我的家风作文600字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823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