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帮助教师更加系统地安排课程内容和进度,教案的详细编写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节奏,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漂流画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漂流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谈话导入。
2、简介作者笛福。
二、看图片回顾小说内容。
三、读故事梗概,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鲁滨逊:冒险生活荒岛余生返回英国
四、交流精彩情节,感悟人物精神。
1、鲁滨逊流落荒岛,遇到了哪些困难?
2、鲁滨逊靠着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岛上生活了将近28年?
3、小说那些地方可以体现出鲁滨逊坚忍不拔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情节、也可以是一段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
▲身处不幸的处境,将好处与坏处对比起来看
▲造船、做各种生活用品花费的时间长
▲选址建房
▲种植小麦
五、交流学生摘录的优美句段,并谈谈感受。
说说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小结。
漂流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以及创作原型;分析鲁滨逊以及星期五的形象;研讨《鲁滨逊漂流记》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赏析作品中的优美语句。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情感的体验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精读和泛读等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阅读沟通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阅读沟通了殊方异域的文化传播,使人类变得丰腴,可是面对茫茫书海,青春年少的我们又该如何寻找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灵魂加油充电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属于我们自己的图书。
二、想一想:
进入高年级,我们的阅读又向外延伸到外国文学的赏析上,大家猜猜看,今天我们要走进谁的生活中?
能先回答我的几个小问题吗?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哪国人?
2.这部作品是以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真实经历为原型创造的,那么大家知道在塞尔柯克身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吗?
3.鲁滨逊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多少年?
4.被鲁滨逊救下的土著人叫什么名字?你知道鲁滨逊教给他的第一个单词是什么吗?
小结:面对种种挫折,鲁滨逊总是不成功决不放手!,想出变通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他改变了恶劣的环境,战胜了地震的恐惧,挨过了疾病的打击,只要有可能,就动手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的人生哲学就是行动的哲学,不怕困难的哲学。
(出示:补充材料:《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英国四大名著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鲁滨逊的原形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他是一个苏格兰水手,他是在1704年9月由于与船长发生争执而被遗弃在距智利海岸500海里,周围约30英里的于安菲南得岛上的这个无人居住,只有来往南美的船只偶尔到这里来补充或修理船只。
塞尔柯克在这里住了四年零四个月,才被有名的航海家渥地士·罗吉斯发现,塞尔柯克参与了他的船队,在一七一一年回到英国。
作者笛福曾这样点评鲁滨逊:形象为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先导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三、说一说:
鲁滨逊是世界海洋文学中第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原文的精彩语句,让鲁滨逊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四、演一演:
对于鲁滨逊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漂流在荒岛上的他以人的尊严、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让我们从中看到生命活力的跳跃。鲁滨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带给我们一种启示,如果你是鲁滨逊你会怎样面对下面的处境呢?
1、没有吃的东西。
2、没有住的地方。
3、受到野人的袭击。
4、没有人可以说话。
小结:鲁滨逊在与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勤劳和热情是我们人类至今都诊视的宝贵品德。
五、写一写:
那么结合着大家对鲁滨逊的分析,你能用一段文字、一个符号、一种图形或是一种声音来表达你对鲁滨逊的评价吗?
小结:听着同学们的评述,老师被鲁滨逊震撼着,也被同学们感动着,我想鲁滨逊的拼搏、勇敢、智慧和热情应该是这部书送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吧!请同学们去拜读原著吧!
六、总结阅读方法,激励广泛阅读
1.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的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照这节课的阅读,回忆以前的阅读方法,你认为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应该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呢?请用这些方法阅读其他关于探险的书籍。
(世界名著青少年版)
?汤姆索亚历险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
?绿野仙踪》
3.结束语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特别是文学名著,充实自己。
板书:
有选择读书
讲方法
读记写
漂流画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8226;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漂流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概括《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想。
二、反复品读本文,把握作者伍尔夫解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基本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三、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满于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假想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尽管它与世隔绝,但居住其间的人却“怡然自乐”。英国小说家笛福的名作《鲁滨孙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孙因着一心要遨游探险的想法,几次出海,最终流落荒岛,关在那里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孤独生活。如何来解读这篇小说呢?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板书课题)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1、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多媒体播放鲁滨孙航船触礁这一情节)如果写到鲁滨孙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两三名学生简述续写思路)
3、思考:为会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会么他们与作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
4、我们能从今天要学的伍尔夫的文章里找到上面这一问题的答案吗?(将问题引向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小结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小说经典之作。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告诉我们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课下让我们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五、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我们要深入解读一部文学名作,就必须爬到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深入分析,攻破难点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2、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3、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请找出文中关于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1、未学本文时,大家是怎么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的?学了本文之后,作者的解读对你有哪些启示?对作者的解读,你有哪些看法或补充意见?
2、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好途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
漂流画教案篇5
【重难点、关键】
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1、课文插图投影。
2、有关课文内容的录相。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探险吗?喜欢看探险小说吗?请你谈一谈。
二、自由读文,扫清孛词障碍
1、生自由读文,划出生字词拼读。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请或联系上卞文解决。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⑴字音:
木筏、恐怖。
⑵字意:
天涯海角:形容偏僻遥远的地方,也形容彼此相隔遥远。
流落:漂流、伦落。
木筏:用原木扎成的小船。相当于竹排。
容身:藏身。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野蛮:不文明的,未开化的。
叛乱:武装叛变。
4、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三、全班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鲁滨孙在──次意外中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在那儿,他用尽办法生存了二十多年,终于成功地返回了英国。
四、自由读文,试着给每一小段加个小标题
生述师板,也可让生上来板书:
1、爱冒险;
2、落困境;
3、找食物;
4、搭帐逢;
5、定居;
6、养猎物;
7、发现野人;
8、收野人;
9、救船长(回祖国)。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部分分小组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从悟鲁滨孙的品质方面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碰到很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这儿看出鲁滨孙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板书:
勇敢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他就找了一些木头做成木筏……、一丝安慰”这儿看出鲁滨孙是个能干、心细的人。
板书:
能干心细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走遍荒岛”看出鲁滨孙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板书:
有耐心
七、齐读全文
八、指导口头简要复述故事
九、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训练学生概括和说的表达能力。
2、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原著。
漂流画教案篇6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课文,了解鲁滨逊在荒岛创造条件、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学习写梗概的方法。
2.探究鲁滨逊能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并且生活得很精彩的原因,感悟鲁滨逊面对困难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激发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要点把握
1.了解鲁滨逊的历险经历,体会其内心想法,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他顽强、乐观的精神。
2.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回顾内容,加深理解。
指名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课件出示提示。)
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我了解到这部小说主要写了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________,漂流到________。为了生存,他________,最后________。
2.学生根据提示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正如同学们所说,鲁滨逊是一个勇敢的航海家和冒险家,他在荒岛上的经历表现出他是一个勇敢坚毅、乐观积极的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去具体感受他的这些品质。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梗概”,探究人物形象。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找出概括鲁滨逊性格特点的词句。
预设:这段话位置特殊,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段话开门见山,介绍了鲁滨逊爱好航海和冒险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写他遇到困难并战胜困难埋下伏笔。
明确:“喜欢航海和冒险”“碰到过许多危险”“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2)品读重点句子,体会鲁滨逊的性格特点。
预设:“梗概”部分剩下的内容概括叙述了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困难,求得生存的经历。在上节课初读课文时,学生已用表格的形式概括了鲁滨逊流落到荒岛后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困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通过品读句子来具体感受鲁滨逊“喜欢航海和冒险”“碰到过许多危险”“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等性格特点。
①体会鲁滨逊初到荒岛的心情。
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鲁滨逊身处孤岛、濒临绝境,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和惶恐。)
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陪着他,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即使面对绝境,哪怕是一丝的希望也让鲁滨逊感到高兴。)
②从鲁滨逊解决困难的行动中感受其品质。
困难一:无住所。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鲁滨逊在选择容身之地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有水源、有树荫、防野兽,体现了鲁滨逊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困难二:食物很快吃光了。
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
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鲁滨逊为了生存下去,想到了各种办法来解决食物问题。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个坚韧不拔、不畏艰难,能靠智慧解决困难的人。)
困难三:野人袭击。
鲁滨逊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鲁滨逊迎难而上,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战胜危难。)
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他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另外两个野人。(鲁滨逊敢想敢做。)
困难四:发现英国船只叛乱
鲁滨逊和“星期五”救出了船长,船长愉快地答应带他们回英国去。(勇救船长,体现了鲁滨逊的机智勇敢。)
(3)教师小结。
小结:面对恶劣环境的挑战,鲁滨逊没有绝望和妥协,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同困难作斗争,创造了不朽的传奇。他的这种在绝境中乐观向上、勇于拼搏、机智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读节选片段,把握人物形象。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阅读。
过渡:这个节选片段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状态和他面对现实的思考。请大家朗读这个片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①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
②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带着问题读选文,在文中圈点批注。
(3)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感知人物形象,教师相机指导。
(4)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教师整理汇报结果。
汇报展示:
①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身陷孤岛,生活忧伤寂寞;在岛上缺少必要的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
重点句子: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明确:这句话是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他的心情是忧伤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还有内心的孤寂和绝望,这是他能否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他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战胜这些困难。
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
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他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
明确:这些句子表明鲁滨逊每完成一件事都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滨逊具有顽强的毅力和肯吃苦的精神。
②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这个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以选文后半部分为依据,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面对现实情况时心理产生的变化,探究他列出“坏处”和“好处”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刻感悟鲁滨逊从自己的不幸处境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a.文中表明鲁滨逊心理变化过程的句子:我的理智现在已经逐渐能够控制我的沮丧心情,我开始尽可能地安慰自己,把我遇到的凶险和幸运作个对比,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
b.鲁滨逊列出“坏处”和“好处”的作用。
明确:首先给鲁滨逊带来了勇气,使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没有完全处于绝境;其次,这也使鲁滨逊能够知足安命,不再抱怨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积极乐观地谋求生存;再次,他通过对照得到心理安慰,得到了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c.理解鲁滨逊得出的经验教训。
相关句子: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明确: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鲁滨逊积极乐观的精神,他的这种做法启示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鲁滨逊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③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鲁滨逊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他是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渐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他是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与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他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尽管岛上条件极差,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是热情地投入实际生活中去。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段,边读边感受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师生共同探究写法。
(1)通过比较“梗概”和节选片段在表达上的不同,引出第一人称叙述。
预设:学生通过朗读能很容易发现“梗概”和节选片段在表达上的不同。最明显的不同是人称不同--“梗概”采用第三人称,节选片段采用第一人称。由此导致的语言风格不同--“梗概”采用概括性描述,语言简练;节选片段的语言生动、形象,有较多的细节描写。两者的差别正显示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人称叙述。
方法点拨:所谓第一人称叙述,即行文中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和角度展开叙述,直接向读者叙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个“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助于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内心活动的描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3)学生通过朗读自主感悟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并在讨论交流中加深理解。
2.学生尝试运用。
(1)教师出示一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片段。
(2)学生运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个片段。
(3)对比阅读,感受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回顾,拓展阅读
导语: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万读者心中的英雄。老师读了这部小说后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不知道同学们读了原著之后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想法呢?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鲁滨逊漂流记》原著,激趣荐书。
师:《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小说,本课中的“梗概”部分实际上是对小说进行了缩写,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描写更加细致。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原著读一读,将会大有收获。
2.教师推荐适合这本书的几种读书方法。
(1)过电影的方法。
读书是把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的形象与画面,这是一个硬工夫,需要我们不断练习。阅读这本书时,可以在脑子里边读边演电影,这样可以读得特别深入,真正做到入眼、入脑、入心。
(2)复述的方法。
我们读到某个章节,会被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深深地吸引,特别想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那么,我们可以在各自的小组与同学,或者在家里与父母绘声绘色地讲一讲所读的章节,这样还可以练习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3.学生选读某个章节,概括主要内容,再试着在小组内讲一讲。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读一部小说,尝试着写梗概。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阅读“梗概”,了解大意
(学生快速浏览“梗概”部分。)
师:读了“梗概”后,谁能给大家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这部小说讲了鲁滨逊在海上遇险后流落到了一个荒岛上,一个人过着艰难的生活的故事。
师:他为什么会流落到这个荒岛上?他是怎样生活的?最后结局怎样呢?你能更完整地说说吗?
生:小说讲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翻了,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师:你概括得比较完整,语句也很简洁。从“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生:小说重点写鲁滨逊漂流到岛上后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师:具体有哪些困难呢? 他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把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办法做上记号。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做的批注也很精彩,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
生:首先是没有住的地方。“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他在荒岛上建房定居,等待救援。
生:还有吃的困难,鲁滨逊先是从船上找到很多吃的东西,但因为从“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于是,“他每天或是拿着枪,带着狗到森林里去打猎,或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他竟有了成群的山羊,可以常喝羊奶,吃羊肉”。他还把从船上搬来的麦子“撒在围墙里,不久长出了嫩芽,后来结出了十几个穗子。他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生:还有一点,就是孤独,幸亏还有一条狗和两只猫跟他做伴。
生:我觉得他最大的困难是恐惧。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脚印,担心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后来,他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他开始考虑怎样对付这些可能出现的野人。
师: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解除孤独吗?
生:后来,鲁滨逊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经过教化,这个野人成了他的好帮手。
师:现在,我们尝试着把重点内容抽出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概内容。
生:从前,有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在海上遇险,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他用木头和船帆搭帐篷。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拿着枪到森林里去打猎,到海边去捕鱼,还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并种了一些麦子。当发现岛上可能有野人时,他想办法对付野人,战胜恐惧。二十六年后,他救了一个被同伴追杀的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并教化他,让他成为自己的帮手。有一天,他俩看到附近停了一艘船,船长被绑架,他们便救下了船长,那个船长把他们带回了英国。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精准。鲁滨逊在看似毫无希望可言的荒岛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这时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赏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经历了一个“概括--揣摩--提升”的过程。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故事梗概具体而又准确地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接着,引领学生回到梗概之中,具体感受鲁滨逊经历的困难和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然后,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效地融合具体内容,进行再概括。经历这样的反复过程,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由“梗概”和节选片段两部分组成,“梗概”主要讲了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历险的,突出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节选片段主要讲了鲁滨逊初到荒岛时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对现实的思考,重点表现了鲁滨逊面对重重困难时积极乐观的精神。这样安排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鲁滨逊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学会生存的道理。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特别注意向学生渗透抓紧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强健身体,锻炼意志,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增强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对此有较浓厚的兴趣,而且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谈感悟,这也正体现了世界名著的魅力所在。
漂流画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探究鲁滨孙能在困难重重的荒岛上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2、感悟、体会、学习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积极地向命运抗争,向困难挑战的精神。
3、激发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从中吸取文学精华,感悟人生真理。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探究鲁滨孙能在困难重重的荒岛上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原因。
【设计意图】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真切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自己获得真理。依据这样的理念,本教学设计通过课外故事的引入,与文本形成强烈的对比,着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自主思辩的平台,精心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引领学生全身心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自主探究鲁滨孙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课堂上真正呈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强调对原著《鲁滨孙漂流记》文字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界,使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是独立阅读课文有效学习的最好体现。形成开放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鲁滨孙漂流记》原著、补充资料。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读过英国作家迪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吗?
谁能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滨孙漂流记》是原著的缩写,学完后,相信即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同学,也会对鲁滨孙这个人物有所了解。
二、学习课文
1、师述:鲁滨孙是个勇敢的航海家和冒险家,他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多次成功的航海经历,但是,这一次,在他前往南美洲的途中,危险的事情发生了,鲁滨孙陷入了困境。
(请同学们快速地看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段直接写了这一内容。)
2、学生交流并出示:“有一次,……怎样活下去呢?”:
⑴指名读。
⑵同学们,你能想象出鲁滨孙此时面临的危险吗?
⑶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食物、住处、安全、孤独
⑷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一小节:
小结:
此时,鲁滨孙没有食物来源,没有地方居住,丛林中时时有野兽的威胁,他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更重要的是这时他是孤身一人,该是多么孤独与寂寞啊?
⑸再读“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要求读出问题的严重,语气的担忧,情感的恐惧与悲伤。)
3、过渡:
是啊!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
28年后鲁滨孙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
师述: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鲁滨孙竟然活了28年,还顺利回国,这是多么令人惊喜而不可思议的结局啊!同学们想一想,这该是怎样的28年啊?
(学生试说。)
三、学习课文
1、过渡:
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胡老师很想把我看到的一个故事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2、讲述故事,抛出问题:
他为什么在一夜之间丢失了性命呢?
3、学生初步发表自己的观点。
4、过渡:
运输工人身处并不很险的环境,因为自己的'悲观、失望、轻易放弃,最后失去了性命,而鲁滨孙身处如此险恶的环境,最后却活了下来。
提问:
是()让鲁滨孙能够在孤岛上活了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鲁滨孙来仔细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提出学习要求:
⑴认真研读课文。
⑵完成填空,再结合课文或资料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5、交流:
相机结合朗读训练。
(第4、8小节。)
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抓好一句话:“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⑴读好这句话。
(坚决、顽强、有信心。)
⑵扣住这句话展开学习:鲁滨孙想了哪些办法?
交流分两个层面:
①可感的行为。
②强大的精神支柱。
⑶有计划地学习第8小节,读好最后两句话。
(强调对比:孤岛野人──世外桃源。)
过渡:
小结:鲁滨孙用智慧求生,用勇气抗争,战天斗地,很好地解决了(食物、居住、安全、孤独)等方面的困难,最后抓住机会,奇迹终于在28年后诞生了。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机会呢?
⑷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以读带讲。)
6、再质问:
那到底是什么让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性命?
7、通过这两者的对比,你一定悟出了很多吧?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想对工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什么?对鲁滨孙,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自交流。
过渡:
是啊!《鲁滨孙漂流记》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多少思考与生活的哲理啊!但是,同学们你知道吗?《鲁》这本书畅销的原因除了它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之外,还因为原著中的描写非常精彩、细腻,情节惊险曲折。老师给大家摘录了一段,你们想看吗?
四、拓展阅读
1、出示材料。
2、示范读或学生读。
3、讨论:
你觉得这段话精彩在哪里?
(心理活动逼真,环境描写形象,引人入胜。)
4、你能身临其境地读好这一段吗?
小结:
像这样描写精彩的细节在原著中还有很多,你想看吗?老师郑重向你推荐《鲁滨孙漂流记》,相信,你读完原著会有更多的收获。
五、总结课文
步入崭新的21世纪,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生活不需要我们去漂流,也不需要我们去历险,需要我们怎么做呢?(从小学会生存,学会向困难挑战,争做生活的强者。)这便是我们今天来学习《鲁滨孙漂流记》的意义所在。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原著,写写自己读完后的感受。
2、摘抄原著中描写精彩的句段。
3、摘抄有关向困难挑战的名言用来激励自己。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孤独用智慧求生
安全用勇气抗争创造奇迹
居住抓住机会
食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画葡萄教案5篇
★ 画蔬菜教案6篇
★ 纸盘画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