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高三数学教案6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精心编写全面的教案,教案的精心准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从而提高课堂积极性,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三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三数学教案6篇

高三数学教案篇1

排列问题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排列问题归纳为三种类型来解决:

下面就每一种题型结合例题总结其特点和解法,并附以近年的高考原题供读者参研.

一. 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优先.或使用间接法.

例1.(1)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间的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两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4)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不能在排头、乙不能站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先考虑甲站在中间有1种方法,再在余下的6个位置排另外6位同学,共 种方法;

(2)先考虑甲、乙站在两端的排法有 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 种,共 种方法;

(3) 先考虑在除两端外的5个位置选2个安排甲、乙有 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排法有 种,共 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特殊位置优先,即两端的排法有 ,中间5个位置有 种,共 种方法;

(4)分两类乙站在排头和乙不站在排头,乙站在排头的排法共有 种,乙不站在排头的排法总数为:先在除甲、乙外的5人中选1人安排在排头的方法有 种,中间5个位置选1个安排乙的方法有 ,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 ,故共有 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间接法,总排法为 ,不符合条件的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排法均为 ,但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情况,故共有 种.

例2.某天课表共六节课,要排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共六门课程,如果第一节不排体育,最后一节不排数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课方法?

解法1:对特殊元素数学和体育进行分类解决

(1)数学、体育均不排在第一节和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2)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一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3)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不在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4)数学不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解法2:对特殊位置第一节和第六节进行分类解决

(1)第一节和第六节均不排数学、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2)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一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3)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不排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4)第一节不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 种,其他有 种,共有 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解法3:本题也可采用间接排除法解决

不考虑任何限制条件共有 种排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排法有:(1)数学排在第六节有 种;(2)体育排在第一节有 种;考虑到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数学排在第六节和体育排在第一节的情况 种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 种

附:1、(20xx北京卷)五个工程队承建某项工程的五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工程队承建1项,其中甲工程队不能承建1号子项目,则不同的承建方案共有( )

(a) 种 (b) 种 (c) 种 (d) 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将五个不同的子项目理解为5个位置,五个工程队相当于5个不同的元素,这时问题可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先排甲工程队有 ,其它4个元素在4个位置上的排法为 种,总方案为 种.故选(b).

2、(20xx全国卷Ⅱ)在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 个.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个位和千位这两个特殊位置的限制,个位为1、2、3、4中的某一个有4种方法,千位在余下的4个非0数中选择也有4种方法,十位和百位方法数为 种,故方法总数为 种.

3、(20xx福建卷)从6人中选出4人分别到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市游览,要求每个城市有一人游览,每人只游览一个城市,且这6人中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游览,则不同的选择方案共有 ( )

a.300种 b.240种 c.144种 d.96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巴黎这个特殊位置的要求有4种方法,其他3个城市的排法看作标有这3个城市的3个签在5个位置(5个人)中的排列有 种,故方法总数为 种.故选(b).

上述问题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从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入手解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问题清晰明了,解决起来顺畅自然.

二.相邻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

相邻排列问题一般采用大元素法,即将相邻的元素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再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解答时注意释放大元素,也叫捆绑法.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一般采用插空法.

例3. 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甲、乙两同学间恰好间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第一步、将甲、乙和丙三人捆绑成一个大元素与另外4人的排列为 种,

第二步、释放大元素,即甲、乙和丙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的排法有 种,所以共 种;

(2)第一步、先排除甲、乙和丙之外4人共 种方法,第二步、甲、乙和丙三人排在4人排好后产生的5个空挡中的任何3个都符合要求,排法有 种,所以共有 种;(3)先排甲、乙,有 种排法,甲、乙两人中间插入的2人是从其余5人中选,有 种排法,将已经排好的4人当作一个大元素作为新人参加下一轮4人组的排列,有 种排法,所以总的排法共有 种.

附:1、(20xx辽宁卷)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要求1和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而7与8不相邻,这样的八位数共有 个.(用数字作答)

解析:第一步、将1和2捆绑成一个大元素,3和4捆绑成一个大元素,5和6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排列这三个大元素,第三步、在这三个大元素排好后产生的4个空挡中的任何2个排列7和8,第四步、释放每个大元素(即大元素内的每个小元素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部排列),所以共有 个数.

2、 (20xx. 重庆理)某校高三年级举行一次演讲赛共有10位同学参赛,其中一班有3位,

二班有2位,其它班有5位,若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他们的演讲顺序,则一班有3位同学恰

好被排在一起(指演讲序号相连),而二班的2位同学没有被排在一起的概率为 ( )

a. b. c. d.

解析:符合要求的基本事件(排法)共有:第一步、将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第三步、在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排好后产生的7个空挡中排列二班的2位同学,第四步、释放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的大元素,所以共有 个;而基本事件总数为 个,所以符合条件的概率为 .故选( b ).

3、(20xx京春理)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

a.42 b.30 c.20 d.12

解析:分两类:增加的两个新节目不相邻和相邻,两个新节目不相邻采用插空法,在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排列共有 种,将两个新节目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叉入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中的一个位置,再释放两个新节目 捆绑成的大元素,共有 种,再将两类方法数相加得42种方法.故选( a ).

三.机会均等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列问题)

解决机会均等排列问题通常是先对所有元素进行全排列,再借助等可能转化,即乘以符合要求的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法占它们(某两(或某些)元素)全排列的比例,称为等机率法或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

例4、 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必须站在乙的左边?

(2)甲、乙和丙三个同学由左到右排列?

解析:(1)7位同学站成一排总的排法共 种,包括甲、乙在内的7位同学排队只有甲站在乙的左边和甲站在乙的右边两类,它们的机会是均等的,故满足要求的排法为 ,本题也可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即先在7个位置中选出2个位置安排甲、乙, 由于甲在乙的左边共有 种,再将其余5人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列有 种,得排法数为 种;

(2)参见(1)的分析得 (或 ).

高三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xx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三数学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a5+…+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值,并求出它的值

.已知数列{an},an∈nxx,sn=(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

0.已知f(x)=x2-2(n+1)x+n2+5n-7(n∈nxx)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11.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2.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

函数关系式是f(t)=

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

g(t)=-t/3+109/3(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值,通过比较,确定值

高三数学教案篇4

1.如图,已知直线l: 的右焦点f,且交椭圆c于a、b两点,点a、b在直线 上的射影依次为点d、e。

(1)若抛物线 的焦点为椭圆c的上顶点,求椭圆c的方程;

(2)(理)连接ae、bd,试探索当m变化时,直线ae、bd是否相交于一定点n?若交于定点n,请求出n点的坐标,并给予证明;否则说明理由。

(文)若 为x轴上一点,求证:

2.如图所示,已知圆 定点a(1,0),m为圆上一动点,点p在am上,点n在cm上,且满足 ,点n的轨迹为曲线e。

(1)求曲线e的方程;

(2)若过定点f(0,2)的直线交曲线e于不同的两点g、h(点g在点f、h之间),且满足 的取值范围。

3.设椭圆c: 的左焦点为f,上顶点为a,过点a作垂直于af的直线交椭圆c于另外一点p,交x轴正半轴于点q, 且

⑴求椭圆c的离心率;

⑵若过a、q、f三点的圆恰好与直线

l: 相切,求椭圆c的方程.

4.设椭圆 的离心率为e=

(1)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a是椭圆上的一点,且点a到此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4,求椭圆的方程.

(2)求b为何值时,过圆x2+y2=t2上一点m(2, )处的切线交椭圆于q1、q2两点,而且oq1oq2.

5.已知曲线 上任意一点p到两个定点f1(- ,0)和f2( ,0)的距离之和为4.

(1)求曲线 的方程;

(2)设过(0,-2)的直线 与曲线 交于c、d两点,且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 的方程.

6.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f,左、右顶点分别为a、c,上顶点为b.过f、b、c作⊙p,其中圆心p的坐标为(m,n).

(Ⅰ)当m+n0时,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Ⅱ)直线ab与⊙p能否相切?证明你的结论.

7.有如下结论:圆 上一点 处的切线方程为 ,类比也有结论:椭圆 处的切线方程为 ,过椭圆c: 的右准线l上任意一点m引椭圆c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a、b.

(1)求证:直线ab恒过一定点;(2)当点m在的纵坐标为1时,求△abm的面积

8.已知点p(4,4),圆c: 与椭圆e: 有一个公共点a(3,1),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直线pf1与圆c相切.

(Ⅰ)求m的值与椭圆e的方程;

(Ⅱ)设q为椭圆e上的一个动点,求 的取值范围.

9.椭圆的对称中心在坐标原点,一个顶点为 ,右焦点 与点 的距离为 。

(1)求椭圆的方程;

(2)是否存在斜率 的直线 : ,使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满足 ,若存在,求直线 的倾斜角 ;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0.椭圆方程为 的一个顶点为 ,离心率 。

(1)求椭圆的方程;

(2)直线 : 与椭圆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满足 ,求 。

11.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f,左右顶点分别为a,c上顶点为b,过f,b,c三点作 ,其中圆心p的坐标为 .

(1) 若椭圆的离心率 ,求 的方程;

(2)若 的圆心在直线 上,求椭圆的方程.

12.已知直线 与曲线 交于不同的两点 , 为坐标原点.

(Ⅰ)若 ,求证:曲线 是一个圆;

(Ⅱ)若 ,当 且 时,求曲线 的离心率 的取值范围.

13.设椭圆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 ,a是椭圆c上的一点,且 ,坐标原点o到直线 的距离为 .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q是椭圆c上的一点,过q的直线l交x轴于点 ,较y轴于点m,若 ,求直线l的方程.

14.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过其上一点 的切线方程为 为常数).

(i)求抛物线方程;

(ii)斜率为 的直线pa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a,斜率为 的直线pb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为b(a、b两点不同),且满足 ,求证线段pm的中点在y轴上;

(iii)在(ii)的条件下,当 时,若p的坐标为(1,-1),求pab为钝角时点a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15.已知动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且满足|ab|=2,点p在线段ab上,且

设点p的轨迹方程为c。

(1)求点p的轨迹方程c;

(2)若t=2,点m、n是c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动点(m、n不在坐标轴上),点q

坐标为 求△qmn的面积s的最大值。

16.设 上的两点,

已知 , ,若 且椭圆的离心率 短轴长为2, 为坐标原点.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若直线ab过椭圆的焦点f(0,c),(c为半焦距),求直线ab的斜率k的值;

(Ⅲ)试问:△aob的面积是否为定值?如果是,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17.如图,f是椭圆 (a0)的一个焦点,a,b是椭圆的两个顶点,椭圆的离心率为 .点c在x轴上,bcbf,b,c,f三点确定的圆m恰好与直线l1: 相切.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过点a的直线l2与圆m交于pq两点,且 ,求直线l2的方程.

18.如图,椭圆长轴端点为 , 为椭圆中心, 为椭圆的右焦点,且 .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记椭圆的上顶点为 ,直线 交椭圆于 两点,问:是否存在直线 ,使点 恰为 的垂心?若存在,求出直线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9.如图,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轴上,离心率为 ,且经过点 . 直线 交椭圆于 两不同的点.

20.设 ,点 在 轴上,点 在 轴上,且

(1)当点 在 轴上运动时,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2)设 是曲线 上的点,且 成等差数列,当 的垂直平分线与 轴交于点 时,求 点坐标.

21.已知点 是平面上一动点,且满足

(1)求点 的轨迹 对应的方程;

(2)已知点 在曲线 上,过点 作曲线 的两条弦 和 ,且 ,判断:直线 是否过定点?试证明你的结论.

22.已知椭圆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 、 、 三点.

(1)求椭圆 的方程:

(2)若点d为椭圆 上不同于 、 的任意一点, ,当 内切圆的面积最大时。求内切圆圆心的坐标;

(3)若直线 与椭圆 交于 、 两点,证明直线 与直线 的交点在直线 上.

23.过直角坐标平面 中的抛物线 的焦点 作一条倾斜角为 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

(1)用 表示a,b之间的距离;

(2)证明: 的大小是与 无关的定值,

并求出这个值。

24.设 分别是椭圆c: 的左右焦点

(1)设椭圆c上的点 到 两点距离之和等于4,写出椭圆c的方程和焦点坐标

(2)设k是(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 的中点b的轨迹方程

(3)设点p是椭圆c 上的任意一点,过原点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m,n两点,当直线pm ,pn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试探究 的值是否与点p及直线l有关,并证明你的结论。

25.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直线 : 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 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 的方程;

(ii)设椭圆 的左焦点为 ,右焦点 ,直线 过点 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 垂直 于点 ,线段 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iii)设 与 轴交于点 ,不同的两点 在 上,且满足 求 的取值范围.

26.如图所示,已知椭圆 : , 、 为

其左、右焦点, 为右顶点, 为左准线,过 的直线 : 与椭圆相交于 、

两点,且有: ( 为椭圆的半焦距)

(1)求椭圆 的离心率 的最小值;

(2)若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若 , ,

求证: 、 两点的纵坐标之积为定值;

27.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 ,左右顶点分别为 ,上顶点为 ,过 三点作圆 ,其中圆心 的坐标为

(1)当 时,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

(2)直线 能否和圆 相切?证明你的结论

28.已知点a(-1,0),b(1,-1)和抛物线. ,o为坐标原点,过点a的动直线l交抛物线c于m、p,直线mb交抛物线c于另一点q,如图.

(i)证明: 为定值;

(ii)若△pom的面积为 ,求向量 与 的夹角;

(Ⅲ) 证明直线pq恒过一个定点.

29.已知椭圆c: 上动点 到定点 ,其中 的距离 的最小值为1.

(1)请确定m点的坐标

(2)试问是否存在经过m点的直线 ,使 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a、b满足条件 (o为原点),若存在,求出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是理由。

30.已知椭圆 ,直线 与椭圆相交于 两点.

(Ⅰ)若线段 中点的横坐标是 ,求直线 的方程;

(Ⅱ)在 轴上是否存在点 ,使 的值与 无关?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1.直线ab过抛物线 的焦点f,并与其相交于a、b两点。q是线段ab的中点,m是抛物线的准线与y轴的交点.o是坐标原点.

(i)求 的取值范围;

(Ⅱ)过 a、b两点分剐作此撒物线的切线,两切线相交于n点.求证: ∥ ;

(Ⅲ) 若p是不为1的正整数,当 ,△abn的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时,求该抛物线的方程.

32.如图,设抛物线 ( )的准线与 轴交于 ,焦点为 ;以 、 为焦点,离心率 的椭圆 与抛物线 在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 .

(Ⅰ)当 时,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右准线的方程;

(Ⅱ)在(Ⅰ)的条件下,直线 经过椭圆 的右焦点 ,与抛物线 交于 、 ,如果以线段 为直径作圆,试判断点 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实数 ,使得 的边长是连续的自然数,若存在,求出这样的实数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3.已知点 和动点 满足: ,且存在正常数 ,使得 。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设直线 与曲线c相交于两点e,f,且与y轴的交点为d。若 求 的值。

34.已知椭圆 的右准线 与 轴相交于点 ,右焦点 到上顶点的距离为 ,点 是线段 上的一个动点.

(i)求椭圆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过点 且与 轴不垂直的直线 与椭圆交于 、 两点,使得 ,并说明理由.

35.已知椭圆c: ( .

(1)若椭圆的长轴长为4,离心率为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在(1)的条件下,设过定点 的直线 与椭圆c交于不同的两点 ,且 为锐角(其中 为坐标原点),求直线 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

(3)如图,过原点 任意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与椭圆 ( )相交于 四点,设原点 到四边形 一边的距离为 ,试求 时 满足的条件.

36.已知 若过定点 、以 ( )为法向量的直线 与过点 以 为法向量的直线 相交于动点 .

(1)求直线 和 的方程;

(2)求直线 和 的斜率之积 的值,并证明必存在两个定点 使得 恒为定值;

(3)在(2)的条件下,若 是 上的两个动点,且 ,试问当 取最小值时,向量 与 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37.已知点 ,点 (其中 ),直线 、 都是圆 的切线.

(Ⅰ)若 面积等于6,求过点 的抛物线 的方程;

(Ⅱ)若点 在 轴右边,求 面积的最小值.

38.我们知道,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进行判别,那么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有类似的判别方法吗?请同学们进行研究并完成下面问题。

(1)设f1、f2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点f1、f2到直线 的距离分别为d1、d2,试求d1d2的值,并判断直线l与椭圆m的位置关系。

(2)设f1、f2是椭圆 的两个焦点,点f1、f2到直线

(m、n不同时为0)的距离分别为d1、d2,且直线l与椭圆m相切,试求d1d2的值。

(3)试写出一个能判断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并证明。

(4)将(3)中得出的结论类比到其它曲线,请同学们给出自己研究的有关结论(不必证明)。

39.已知点 为抛物线 的焦点,点 是准线 上的动点,直线 交抛物线 于 两点,若点 的纵坐标为 ,点 为准线 与 轴的交点.

(Ⅰ)求直线 的方程;(Ⅱ)求 的面积 范围;

(Ⅲ)设 , ,求证 为定值.

40.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为 ,直线 : 与以原点为圆心、以椭圆 的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相切.

(i)求椭圆 的方程;

(ii)设椭圆 的左焦点为 ,右焦点 ,直线 过点 且垂直于椭圆的长轴,动直线 垂直 于点 ,线段 垂直平分线交 于点 ,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iii)设 与 轴交于点 ,不同的两点 在 上,且满足 求 的取值范围.

41.已知以向量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 过点 ,抛物线 : 的顶点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在该抛物线的准线上.

(1)求抛物线 的方程;

(2)设 、 是抛物线 上的两个动点,过 作平行于 轴的直线 ,直线 与直线 交于点 ,若 ( 为坐标原点, 、 异于点 ),试求点 的轨迹方程。

42.如图,设抛物线 ( )的准线与 轴交于 ,焦点为 ;以 、 为焦点,离心率 的椭圆 与抛物线 在 轴上方的一个交点为 .

(Ⅰ)当 时,求椭圆的方程及其右准线的方程;

(Ⅱ)在(Ⅰ)的条件下,直线 经过椭圆 的右焦点 ,

与抛物线 交于 、 ,如果以线段 为直径作圆,

试判断点 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Ⅲ)是否存在实数 ,使得 的边长是连续的自然数,若存在,求出这样的实数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3.设椭圆 的一个顶点与抛物线 的焦点重合, 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且离心率 且过椭圆右焦点 的直线 与椭圆c交于 两点.

(Ⅰ)求椭圆c的方程;

(Ⅱ)是否存在直线 ,使得 .若存在,求出直线 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Ⅲ)若ab是椭圆c经过原点o的弦, mn ab,求证: 为定值.

44.设 是抛物线 的焦点,过点m(-1,0)且以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顺次交抛物线于 两点。

(Ⅰ)当 时,若 与 的夹角为 ,求抛物线的方程;

(Ⅱ)若点 满足 ,证明 为定值,并求此时△ 的面积

45.已知点 ,点 在 轴上,点 在 轴的正半轴上,点 在直线 上,且满足 .

(Ⅰ)当点 在 轴上移动时,求点 的轨迹 的方程;

(Ⅱ)设 、 为轨迹 上两点,且 0, ,求实数 ,

使 ,且 .

46.已知椭圆 的右焦点为f,上顶点为a,p为c 上任一点,mn是圆 的一条直径,若与af平行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 的直线 恰好与圆 相切。

(1)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

(2)若 的最大值为49,求椭圆c 的方程.

高三数学教案篇5

典例精析

题型一 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例1】已知函数f(x)=x2-ax-aln(x-1)(a∈r),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解析】函数f(x)=x2-ax-aln(x-1)的定义域是(1,+∞).

f′(x)=2x-a-ax-1=2x(x-a+22)x-1,

①若a≤0,则a+22≤1,f′(x)=2x(x-a+22)x-1>0在(1,+∞)上恒成立,所以a≤0时,f(x)的增区间为(1,+∞).

②若a>0,则a+22>1,

故当x∈(1,a+22]时,f′(x)=2x(x-a+22)x-1≤0;

当x∈[a+22,+∞)时,f′(x)=2x(x-a+22)x-1≥0,

所以a>0时,f(x)的减区间为(1,a+22],f(x)的增区间为[a+22,+∞).

?点拨】在定义域x>1下,为了判定f′(x)符号,必须讨论实数a+22与0及1的大小,分类讨论是解本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1】已知函数f(x)=x2+ln x-ax在(0,1)上是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因为f′(x)=2x+1x-a,f(x)在(0,1)上是增函数,

所以2x+1x-a≥0在(0,1)上恒成立,

即a≤2x+1x恒成立.

又2x+1x≥22(当且仅当x=22时,取等号).

所以a≤22,

故a的取值范围为(-∞,22].

?点拨】当f(x)在区间(a,b)上是增函数时f′(x)≥0在(a,b)上恒成立;同样,当函数f(x)在区间(a,b)上为减函数时f′(x)≤0在(a,b)上恒成立.然后就要根据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来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了.

题型二 求函数的极值

?例2】已知f(x)=ax3+bx2+cx(a≠0)在x=±1时取得极值,且f(1)=-1.

(1)试求常数a,b,c的值;

(2)试判断x=±1是函数的极小值点还是极大值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1)f′(x)=3ax2+2bx+c.

因为x=±1是函数f(x)的极值点,

所以x=±1是方程f′(x)=0,即3ax2+2bx+c=0的两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又f(1)=-1,所以a+b+c=-1. ③

由①②③解得a=12,b=0,c=-32.

(2)由(1)得f(x)=12x3-32x,

所以当f′(x)=32x2-32>0时,有xt;-1或x>1;

当f′(x)=32x2-32t;0时,有-1

所以函数f(x)=12x3-32x在(-∞,-1)和(1,+∞)上是增函数,在(-1,1)上是减函数.

所以当x=-1时,函数取得极大值f(-1)=1;当x=1时,函数取得极小值f(1)=-1.

?点拨】求函数的极值应先求导数.对于多项式函数f(x)来讲, f(x)在点x=x0处取极值的必要条件是f′(x)=0.但是, 当x0满足f′(x0)=0时, f(x)在点x=x0处却未必取得极 值,只有在x0的两侧f(x)的导数异号时,x0才是f(x)的极值点.并且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正右负”,则x0是f(x)的极大值点,f(x0)是极大值;如果f′(x)在x0两侧满足“左负右正”,则x0是f(x)的极小值点,f(x0)是极小值.

?变式训练2】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满足f(3-x)=f(x),(x-32)f′(x)t;0,若x13,则有( )

a. f(x1)f(x2)

c. f(x1)=f(x2) d.不确定

?解析】由f(3-x)=f(x)可得f[3-(x+32)]=f(x+32),即f(32-x)=f(x+32),所以函数f(x)的图象关于x=32对称.又因为(x-32)f′(x)t;0,所以当x>32时,函数f(x)单调递减,当xt;32时,函数f(x)单调递增.当x1+x22=32时,f(x1)=f(x2),因为x1+x2>3,所以x1+x22>32,相当于x1,x2的中点向右偏离对称轴,所以f(x1)>f(x2).故选b.

题型三 求函数的最值

?例3】 求函数f(x)=ln(1+x)-14x2在区间[0,2]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析】f′(x)=11+x-12x,令11+x-12x=0,化简为x2+x-2=0,解得x1=-2或x2=1,其中x1=-2舍去.

又由f′(x)=11+x-12x>0,且x∈[0,2],得知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1),同理, 得知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1,2),所以f(1)=ln 2-14为函数f(x)的极大值.又因为f(0)=0,f(2)=ln 3-1>0,f(1)>f(2),所以,f(0)=0为函数f(x)在[0,2]上的最小值,f(1)=ln 2-14为函数f(x)在[0,2]上的最大值.

?点拨】求函数f(x)在某闭区间[a,b]上的最值,首先需求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的极值,然后,将f(x)的各个极值与f(x)在闭区间上的端点的函数值f(a)、f(b)比较,才能得出函数f(x)在[a,b]上的最值.

?变式训练3】(20__江苏)f(x)=ax3-3x+1对x∈[-1,1]总有f(x)≥0成立,则a= .

?解析】若x=0,则无论a为 何值,f(x)≥0恒成立.

当x∈(0,1]时,f(x)≥0可以化为a≥3x2-1x3,

设g(x)=3x2-1x3,则g′(x)=3(1-2x)x4,

x∈(0,12)时,g′(x)>0,x∈(12,1]时,g′(x)t;0.

因此g(x)max=g(12)=4,所以a≥4.

当x∈[-1,0)时,f(x)≥0可以化为

a≤3x2-1x3,此时g′(x)=3(1-2x)x4>0,

g(x)min=g(-1)=4,所以a≤4.

综上可知,a=4.

总结提高

1.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是: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d;

(2)求导数f′(x);

(3)根据f′(x)>0,且x∈d,求得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根据f′(x)t;0,且x∈d,求得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

2.求函数极值的步骤是:

(1)求导数f′(x);

(2)求方程f′(x)=0的根;

(3)判断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确定f(x)在这个根处取极大值还是取极小值.

3.求函数最值的步骤是:

先求f(x)在(a,b)内的极值;再将f(x)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

高三数学教案篇6

一、指导思想

高三数学教学要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复习并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质量的意识,务实规范求创新,科学合作求发展。

二、教学建议

1、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有的放矢,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备考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试说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认真研究近年来的考试试题,从而加深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及时把握高考新动向,理解高考对教学的导向,以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配例题,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我们的复习质量。

注意08年高考的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反对题海战术。《考试说明》中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能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08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小题还是大题,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体现出这种能力的要求和对教学的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目的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高三复习的动员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性。

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复习的效率。如: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本,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学生善于结合图形直观思维的习惯;养成学生表述规范,按照解答题的必要步骤和书写格式答题的习惯等。

4、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

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守住底线,这是复习的基本要求。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准确定位。精选、精编例题、习题,强调基础性、典型性,注意参考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做到不偏、不漏、不怪,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太喜欢分析问题,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答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挖掘知识背后的智力因素,创设环境,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比较、辨析、质疑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他们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

6、高中的重点知识在复习中要保持较大的比重和必要的深度。

近年来数学试题的突出特点:坚持重点内容重点考查,使高考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制试题。因此在函数、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概率等重点内容的复习中,要注意轻重缓急,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

7、 重视通性、通法的总结和落实。

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各部分知识中的通性、通法,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教材中典型例题、习题上;放在体现通性、通法的例题、习题上;放在各部分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上。通过题目说通法,而不是死记硬背。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数学学科能力。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要考查数学思想方法, 要加强学科能力的考查。 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如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等。 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解析法等数学基本方法都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予以复习及落实。切忌空谈思想方法,要以知识为载体,润物细无声。

9、建议在每块知识复习前作一次摸底测试,(师、生)做到心中有数。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把握轻重缓急,避免重复劳动,切忌与学生实际不相符。

总之,我们要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对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搞好第一轮复习,为第二轮复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进度安排

9月底前完成高三选修课内容。期中考试的范围除选修课内容外,还要涉及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

期中考试之后复习:向量、三角、立体几何、 解析几何等内容.

第一轮的复习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为高三数学会考做好准备,不要赶进度,重落实。

四、进修活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高三英语教师总结优秀6篇

高三教师年度总结个人总结6篇

高三生物教师的教学总结6篇

高三地理教学总结范文6篇

高三英语工作计划最新6篇

高三语文工作总结6篇

高三语文教师期末总结6篇

高三英语教师期末总结6篇

2023高三入团申请书优质6篇

2023高三入团申请书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177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