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一份优秀的教案应当具备灵活性,以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语文教案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1
第一课时
(一)咏读古诗,引入情境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大家想读吗?
在音乐声中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咏读想象,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在你的心目中,荷花是一种什么样的花?你喜欢吗?如果可以,想不想再欣赏欣赏?
(二)课件欣赏荷花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欣赏到的荷花的美。
师:同学们的词语很丰富,句子也很美。说起看荷花最入迷的人要数叶圣陶爷爷了,他看着荷花时仿佛自己也变成荷花少女,而且在风中翩翩起舞!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三)欣赏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四)抓2,3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
抓住“挨挨挤挤”,“碧绿”,体会荷叶的长势美和形态美。
师:你真会读书,体会得很好,也很会说话!还有哪位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也来读一读!
2、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学习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师:课文中一共描写了荷花的哪些姿态?找到读一读!
(生自由读书)
3、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4、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几种荷花的姿态,你还能想象出荷花的其他不同姿态吗?
学生自由谈,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5、荷花的姿态这么多,多美呀!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荷花的美?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抓住“冒”字教学,给“冒”换个字,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6、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学生质疑。
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8、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这一课,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荷花的美。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
(二)、初步感受荷花之美
1、师:现在你们想欣赏一下荷花吗?那就随老师的摄像机镜头一起到荷花池边美美地欣赏一下那多姿多态的荷花。不过,看之前我有个小小的建设,那就是待会儿你们在看荷花的时候,不要拘束,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发出赞叹,可以相互议论。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2、学生观察荷花视图。
3、师:从同学们看荷花的那种惊喜的表情,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有很多的发现和感受,来勇敢的站起来说出你的发现和感受。
4、学生汇报。
(三)分析品味荷花之美
1、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能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你们看到的荷花是这样的,那么叶圣陶爷爷看
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的美的句子,勾画出来,然后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3、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为你们认真的态度而鼓掌。这么多人想说。我可不急着听,我觉得好的东西应该第一时间让好朋友与自己分享,赶快找到你的朋友,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他听,告诉他你的感受,在他分享你的快乐的同时,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这样就收获了双份的快乐,赶快行动吧,(互读课文互说感受。)
4、学生相互交流
5、师: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很快乐的,能把你的快乐让我们一同分享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美的句子
读给他们听一听,把人的感受告诉我们。
6、生:汇报
片断a冒
(1)师:我觉得这个“冒”字用得特别美,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吧!(使劲)
(2)师:那你能读出使劲的感觉吗?
(3)师:那还觉得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快)
(4)师:那你能读出快的感觉吗?
(5)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学生汇报(跳、探、钻)
(6)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我想如果今天
(7)师:叶圣陶爷爷在现场的话,他一定会为你们而骄傲的。课件展示荷花,冒出图片,学生观赏。
(8)师:同学们,这就是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呢?
(9)师: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片断b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1)、学生汇报:挨挨挤挤
(2)、师:作者写得好,你也读得不错!还有觉得这句好的吗?(多)
(3)、生人来写a多b茂盛c当人来写
(4)、师: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公共汽车、火车站、超市等)片断c(半开、未开、全开)
(1)学生汇报(半开、未开、全开)
(2)展示课件,学生观察
(3)学生个别读、齐读。
7、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姿势,同学们,荷花池中的荷花还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8、师: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作者写出的荷花,才能有这么多的感受,作者写出的荷花太美,我就美美地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读)学生齐读第三段
9、师:你们读的太美了,这一池荷花也太美了,看一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你们也像作者那样,被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笑脸。你们愿意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
10、师: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
11、展放课件,教师范读。
12、师:可爱的孩子们,可爱的荷花仙子们,能说说你们刚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吗?
13、学生展开想象汇报。(翩翩起舞梦)
14、看课件,朗读表演
15、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作者刚才为什么自己是荷花,现在却不是荷花呢?)
16、是的,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现在我们美美地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17、学生齐读。
(四)、总结、课外延伸。
1、荷花开得很美,不过荷花是从河底的淤泥中生长出来的,但她开的洁白、清雅、秀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以她为题材,吟诗作画。小朋友,这么美的荷花你们不想把她画下来吗?这么美的文章,你们不想把它背下来吗?下课以后,自己试着画一画,背一背。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洁,使同学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同学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俺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身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身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身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身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一起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 冯琛莉)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俺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俺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俺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俺们童年时代捕获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同学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俺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俺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身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俺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身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相互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同学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同学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同学写一个自身认为最有掌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缺乏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出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溢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同学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洁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一起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同学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乏。注意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同学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同学在小组内读自身的习作,先指出自身习作的优点和缺乏,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4
?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了解生词的意思。
3.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4.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前两课的方法读文章,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红楼梦》相关资料;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谁?
2.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3.今天我们又要采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文章《黛玉初进荣国府》。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的收获
1.说说这篇文章改编自哪一部小说?作者是谁?你对这部小说有多少了解?
2.教师补充《红楼梦》的相关知识。《红楼梦》中写到的人物有四百多个,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对主要人物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足见作家的功力。
三、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找出文章主要描写的人物
四、自学重点段落第5、6、7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王熙凤都说过些什么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
2、学生自学,在书上作记号。
3、小组范围内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5、出示思考题:王熙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小组内探究、讨论,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7、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再谈课文,想想从文中你了解到黛玉是个怎样的人。
五、自学课文第1、2、3、4自然段,在书上作记号
1.交流,你从这四段中又读出了什么?
2.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封建贵族的奢华,了解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冰雪聪明和王熙凤泼辣爽快、圆滑的性格。
六、推荐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通过“我”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构想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大,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词句的理解、朗读体会文章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
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导入: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读准字音。
3、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学生自由读这段,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
(6)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7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家门前有一大片蒲公英的草地,每当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草地就变成了金色,“我”和“弟弟”总是为了寻开心随意揪它,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还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变化的原因,由此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难点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提出问题 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生: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初读感知 学习生字
1、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合作学习
(1)我来考考你:一人指生字,一人读出读音。
(2)运用各种方法交流识字。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1)指名抽读生字。
(2)请小老师领读词语,其余同学跟读。
(3)开火车读词语:
玩耍 使劲 绒毛 假装 这些 朝向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
一本正经 引人注目 盛??
注意:“假、朝”是多音字,分别给多音字组词。
(4)分节读课文 随机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寻草地之趣
(1)解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师: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美丽、可爱、有趣、好玩、快乐、神奇……)
(3)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5、学生质疑
归纳: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
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接下来,我们先来写几个生字。
四、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重点指导“耍、绒、瓣、掌”
“耍”上半部分是“而”不要写成“西”;“绒”的右半部分是“戎”不要写成“成”。“假”“察”关键笔画提醒。
2、学生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合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3、初步体会、学习自己读书,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读题引入 揭示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要想学会读自己的书,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再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的头脑中会闪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师:只要你展开想象,就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你自己的书!
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
(一)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自读感受: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请你展开想象,有滋有味地读读)
2、熟读精思:
那咱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
(1)分角色,自读自悟
谁来演哥哥,请读课文的这些句子,试一试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弟弟;没举手的同学起立,请你们自己读读描写弟弟的'句子看看怎样读才能骗得过哥哥。
(2)引导读,入情入境
①指导朗读:你是怎么“骗”住“哥哥(弟弟)的”请你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联系上下文理解“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词句。
将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不同的表情、语气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或轻、或重、或急、或慢)。
②合作朗读:
全班起立,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请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
③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中我理解了这句话,一起读读吧!
(课件出示“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板书:带来快乐
(二)学习课文三自然段。
1、看,(出示课件:配音朗诵“有一天……这是为什么呢?”同时出现画面草地颜色随课文内容变化)
2、探究合作:
(1)默读课文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2)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①选择一种方式可以画图、做动作……把自己的想法讲得更明白。
②仔细听别人说,看看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请和大伙再讨论、讨论。
(3)汇报: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谁来说一说,注意听,没明白的地方再向他提出。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多元解读 悟作者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
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
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
(课件出示: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
c.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
②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
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自己的姐妹、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c.是呀!作者那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把这份爱好好地读出来吧!(指名读)
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
a.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一改(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你会怎样改?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姐妹、我们最要好的伙伴……)
b.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升华感悟
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睛里却是那么可爱的、有趣的?”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板书:爱)
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草地这片爱,才能让我感受到草地给我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使我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这一段,再次感受人与自然间和谐的爱吧!
五、板书:
我 们 (爱)——(带来快乐)金色的草地
人教版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