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在教案中清楚地定义每节课的关键概念和复杂问题,教师在写教案时,需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和预期效果,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 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2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欢声笑语、血丝,血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入境,引入课题
1、我经常跟老师们说我们班同学的朗读水平特别好,连读词都非常入情,今天就让大家领略一番了,一起先来看一组词语,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出示第一组词语: 混乱 废墟 瓦砾 爆炸 破烂不堪
2、说说由这些词想到了什么?
3、是呀,多少无辜的生命在这次地震中夭折,多少高远的志向在这次地震中破灭,多少年幼的孩子要从此孤身一人!让我们一起再读这些词。(学生读词)
出示第二组词语: 疾步 绝望 颤抖
4、说说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5、突如其来的地震中震跨的不仅仅是房屋,还有许多人的心。今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让我们对这些词感同深受。让我们一起读。(学生读词)(评:词语都能读的如此入情,相信等下学习课文会更精彩)
6、1994年4月美国的洛杉矶也经受了一场灾难,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
7、在这场灾难中,几万座房子倒塌,几万人无家可归,成千上万的人被埋在废墟下,灾难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考验着人们的毅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每场灾难都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在这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告诉大家。(课件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切入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93 页,按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文。
2、再次读词。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结: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与子的?(学生回答)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是啊,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齐读)
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又是什么力量使这对在地震中分离了整整38个小时的父子得以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的呢?让我们深入文本,细细研究体会。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12自然段,为父亲的了不起找到有力的证据,划出最能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可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体会。
■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彼此的学习体会。谁来说一说,文中哪个画面打动了你?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伟大?
(师随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示句子并深入体会)
1、 理解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冲”的内涵。
(1)学生读句子说体会,师出示句子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2)抓住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冲”来体会,“冲”是什么意思? 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急切、迫切、着急、不顾一切……)说明了什么?(爱他的儿子,不想失去儿子,儿子是他的一切……
(3)带着心情朗读句子。
2、理解第3自然段,体会父亲的语言。
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变成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可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你见过地震后的场面吗?我们看看图片(课件),当父亲“冲”向他儿子的学校,看到的是这样子的“废墟”,他会怎么想?
(2)是啊,当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已变成一片废墟时,他以为儿子死了,他悲痛欲绝,大喊(引读——阿曼达,我的儿子)这是悲痛的喊声,这是泣血的喊声,还可以怎么读?(多媒体效果这句话变色)
(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必要的时候教师采用不同的语气范读)
(3)是什么让如此心痛的父亲坚定地站起身来?(引读他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多媒体效果这句话变色)
(4)“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还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读出了父亲的自信和承诺
读出了的坚强,读出了父亲同生共死意愿
……)
(5)多么伟大的父爱啊,师生合作读。
3、汇报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坚强。
(1)师随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很多同学都划出了这两句话,那就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这两句话,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1)36小时是多长时间?(一天半或着说是两天一夜)
2)对比:如果写成“他挖了36个小时”,这样与原句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情朗读)
3)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中父亲都在干什么?(挖)
4)“挖”是什么意思?
师:1小时过去了,父亲在—(生答)手酸吗?
8小时过去了,父亲在— 饿吗?
12小时过去了,父亲在— 渴吗?
24小时过去了,父亲在— 想睡觉吗?
36小时过去了,父亲在— 累吗?
5)透过“挖”你读出了什么?这是怎样的36小时啊?(关键的、艰难的、痛苦的、寒冷的、饥肠辘辘的、口干舌燥的、万分疲惫的……)
6)让我们读读第一句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指2-3名读)
7)我觉得这还是孤独的36小时,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生答:没人、再)
8)从“再”中我们读出曾经有人阻挡过父亲,到课文中找找有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句子4)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指名分角色读)
8)父亲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指名读。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
9)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交流)
10)小结:同学们,从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来读一读。
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的问:(生接:谁愿意帮助我?)
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生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就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接: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1)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呢?(学生交流)
1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父亲啊?
眼前出现了一位为了抢救儿子,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
出现了一位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出现了一位为了儿子,不顾惜自己,几乎疯狂的父亲。
……
13)父亲在痛苦中不断地挖,他挖的哪里是土,分明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啊!在孤独无助的境遇下,依然坚定执着,这就是父亲。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读这两句话。(学生齐读)
14)为什么后来没人再来阻挡他?(由于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所以后来就没人阻挡他了)
15)你们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了么?
16)虽然大家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不吃不喝、不听别人阻挡……但是我们都知道其实父亲的精神并没有失常,因为在他心中一种父爱的力量支持着他,坚定着他,鼓舞着他,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一定要救我的儿子,一定要救和儿子一样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所以说,他失常,但失常的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的惊人!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板书:爱)
17)再次充满爱意朗读这两句话。
4、寻找力量的源泉
这伟大的力量也正源于什么呢?是父亲对儿子说的(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出示句子5)
是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把儿子和父亲紧紧的维系在一起。
(1) 当父亲看到倒塌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接读句子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生接读句子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儿子在瓦砾地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希望
(生接读句子5: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一句话牵动两颗心,是父亲深沉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比信赖,创造了这一生还的奇迹!这对父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板书:信任)
(5)让我们怀着一颗感动的心,怀着一份崇高的敬意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什么?(生答)
2、同学们,令我们感动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通过学习,我想父亲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在感受父爱的同时也别忘了回报吧!至于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下节课再细细感受。最后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描写父爱的小诗。(配乐)
致我最亲爱的父亲
曾经
你坚定的双脚
踏着坎坷崎岖的山径
在每一个拂晓的早晨
走向熟悉的田地
用滴滴的汗珠
滋润我童年的梦想
风雨无情吹打
岁月无痕流过
你无怨无悔
苍老的身躯
总在昏黄的深秋
化为如血的残阳
照向牵挂的远方
站在都市的高楼
回望故乡的山 故乡的水
父亲 我的父亲
依然是山水里
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思忆他那疲惫的身影
泪水已模糊我的双眸
酸涩得无法品味....
父爱 如歌声永远萦?
在我心灵最深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导入课
同学们齐读《父爱》这首诗歌,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师:是的,父亲是一棵大树,用枝枝叶叶给予我们世界上最安全、最温暖的庇护。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深沉而宽广的父爱。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地震中父亲与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三、认读生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观看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并从中认识课文中必须掌握的生词。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 品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 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2、 学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生静心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找到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4、 交流:
抓住父亲面对不同的人的劝告,回答的却是同样一个意思的三句简单的问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不同的心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
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读中感受如山的父爱。
?3〉抓住“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外貌描写,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5、 小练笔:36个小时过去了,可儿子仍生死未卜,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了?
五、 总结
同学们动情的话语,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怎样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地震中感人肺腑的故事。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父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
2、初步领悟文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来表现父爱的表达方式。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1、播放视频,感受地震。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二、顺学而导,感受父爱
(一)请潜心读书,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句段一: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学生谈读书体会。
2、引导学生抓住“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读中体会父亲感情的变化。
句段二: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学生谈阅读体会。
2、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抓住写时间的词,体会时间的漫长,感悟句子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
(2)透过父亲的外貌描写,联系上下文,想象在漫长的挖掘过程中,父亲所经历的艰辛,体会父爱的伟大,并指导朗读。
(3)联系上下文,在读中体会“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精神力量。
(三)小结课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爱的写作方法。
三、读写迁移,感悟信赖
(一)学生继续汇报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学生读写阿曼达的句段,并谈体会。
2、引导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是怎样度过这漫长的38小时,尝试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一写。
3、反馈交流。
四、紧扣中心,品味幸福
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幸福”的含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总会在一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并联系实际,深入感悟父爱的伟大和父子之间的默契,受到爱的教育。
2、在读中进一步领悟和学习文章的多种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听写导入,再现画面
二、深入情景,品读感悟
(一)勾画出写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句子,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二)“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三)课文除了运用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还用了哪些写法?
三、角色写话,升华情感
父亲经历了38小时艰辛的挖掘,儿子和伙伴们经历了38小时的漫长等待,父与子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面对此情此景,假如你是13个得救孩子中的父亲或母亲,或是曾经劝说过这位父亲的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你想对这对父子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种角色写一写。
四、拓展延伸,以文激情
(一)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父母之爱的文章。
(二)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三)总结抒情,引发深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刚学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篇课文通过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准本课的生字词;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即可。
2.默读课文,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画出文中使你感动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②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想一想它的含义。
(新课标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再交流。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随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班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并加以指导。
1.课文结尾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为什么这样说呢?谈谈你的看法。
2.投影出示并体会这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自由读。
(2)谈谈自己的理解。
(3)还不够理解的同学,再读一读,直到会理解为止。
(新课标指出: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4)小结: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有责任感。
板书:不放弃责任感信任
3.你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或段落,自由读,然后读给同学听。
(新课标指出:重视个体体验。)
4、分角色读。
(四)以“父与子”为主题,小组合作编写小本剧,然后排练表演。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
(作业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营造出一种关心孩子的教育、人人担当责任的环境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