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案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秀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风筝飞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筝飞教案篇1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风筝飞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1.小棕熊和红松鼠的手偶(或图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3.故事磁带、录音机。
4.幼儿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的前半段。
3.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1.教师: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俩和好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仿编故事结尾。
(三)集体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小结:两个小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 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五) 集体完整的欣赏故事录音。
(六)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在美工区,提供正方形纸、长方形纸等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2.家园共育: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利用节假日去放风筝。
风筝飞教案篇3
1.板画入境,学习第1自然段
师边解说(第一自然段)边板画(一座山、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贴松鼠和小熊图)
2.感受快乐,学习第2—6自然段
(1)是什么让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呢?
(2)自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想:纸船和风筝是怎么传递友谊的?
①演:指名回答:纸船和风筝是怎么传递友谊的?(教师相机演示纸船“漂”和风筝“飘”。)
②贴:学生上台把“漂”和“飘”贴在准确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纸船有水才能漂,要用“氵”的漂;风筝有风才会飘,要用“风”的飘。)
③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动作表示“漂”和“飘”。
a、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b、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④选:我会选。
漂飘
五星红旗高高()扬。
一只小船()在水面。
冬天到,雪花()。
(3)教师指导看图:收到纸船,小熊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观察小熊的表情和动作)
①板书:乐坏了。相机指导练写“坏”。
②谁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要带上表情朗读,并请多个学生展示朗读。)
(4)看,松鼠也乐坏了!练习用朗读表现松鼠乐坏了。
?设计意图:通过演、贴、读、选等语文实践,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扎扎实实积累。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融入情境,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来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3.体验失落,学习第7、8、9自然段
(1)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好朋友呀。可是有一天,……(教师配乐范读7、8、9自然段)
(2)学生自读7、8、9自然段:把最让你感到难受的那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自己练读并体会)
(3)如果你就是小熊、你就是松鼠,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多个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4)引读第8和第9自然段。
师引:看不到漂流的纸船,小熊很难过——男同学读第8自然段(略);
师再引:看不到飘荡的风筝,松鼠也很难过——女同学读第9然段(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4.修补裂痕,学习第10、11自然段
(1)师生合作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难过呀!是谁最先伸出友谊之手?是呀,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生读: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然后——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2)收到纸船,风筝飞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这时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
(3)就让我们高兴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述情景,谈体会,说感受,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在这里,朗读不在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活动3【活动】三、总结全文读读写写
1.把故事中你觉得最感人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
2.小结: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得到了最真挚的祝福,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相机出示“祝、福”)
(1)这个“福”字,你在哪儿见过?(给“福”字组词)
(2)写“祝、福”,你想提醒大家什么?(重点强调:“礻”不要写成了“衤”)
(3)学生练写。(并提醒写字姿势:头正、伸直、肩平、足安,做到“三个一”。)
(4)同桌互评: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在下面画面小红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贴,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祝”和“福”字的间架结构、关键笔画及其特征,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读贴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4【作业】四、拓展延伸推荐书籍
1.布置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告诉他们你今天的收获。
2.推荐与友谊有关的书籍:
(英)波特《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们》
周锐《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德)海恩文《好朋友》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5.2专家点评评论(0)激发情感自读自悟扎实训练
长泰县教师进修学校林龙娟
高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老师在词语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本课亮点很多,我就主要说以下几点:
一、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高老师通过精美的课件及简笔贴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简单明了地让学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并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完认读字后,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老师就紧紧地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通过演、贴、读、选等语文实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在巩固识字,练习写字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三、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真正地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采用了自读、范读、配乐读、引读等方法,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来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总之,高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活动
20纸船和风筝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0纸船和风筝
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合作学习复习巩固
1.出示课题,让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课题,读题。
2.出示词语,学生读读记记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
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1)学生自己练习读。
(2)小老师带读。
(3)同桌“你指我读”,相互正音,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在学生充分自学互学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反馈平台,重点检验和了解学生自主识字的情况,采取自主合作学习,体现个体差异性学习。】
活动2【讲授】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1.板画入境,学习第1自然段
师边解说(第一自然段)边板画(一座山、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贴松鼠和小熊图)
2.感受快乐,学习第2—6自然段
(1)是什么让小熊和松鼠成为好朋友的呢?
(2)自读第2—6自然段,边读边想:纸船和风筝是怎么传递友谊的?
①演:指名回答:纸船和风筝是怎么传递友谊的?(教师相机演示纸船“漂”和风筝“飘”。)
②贴:学生上台把“漂”和“飘”贴在准确位置。(引导学生观察:纸船有水才能漂,要用“氵”的漂;风筝有风才会飘,要用“风”的飘。)
③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动作表示“漂”和“飘”。
a、纸船漂啊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b、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④选:我会选。
漂飘
五星红旗高高()扬。
一只小船()在水面。
冬天到,雪花()。
(3)教师指导看图:收到纸船,小熊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引导观察小熊的表情和动作)
①板书:乐坏了。相机指导练写“坏”。
②谁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要带上表情朗读,并请多个学生展示朗读。)
(4)看,松鼠也乐坏了!练习用朗读表现松鼠乐坏了。
【设计意图:通过演、贴、读、选等语文实践,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扎扎实实积累。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融入情境,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来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
3.体验失落,学习第7、8、9自然段
(1)多么让人羡慕的一对好朋友呀。可是有一天,……(教师配乐范读7、8、9自然段)
(2)学生自读7、8、9自然段:把最让你感到难受的那句话,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自己练读并体会)
(3)如果你就是小熊、你就是松鼠,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多个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4)引读第8和第9自然段。
师引:看不到漂流的纸船,小熊很难过——男同学读第8自然段(略);
师再引:看不到飘荡的风筝,松鼠也很难过——女同学读第9然段(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4.修补裂痕,学习第10、11自然段
(1)师生合作朗读第10自然段。
师:多么令人难过呀!是谁最先伸出友谊之手?是呀,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生读: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然后——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2)收到纸船,风筝飞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这时的心情。(高兴、激动、兴奋)
(3)就让我们高兴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的朗读效果,而是引领学生述情景,谈体会,说感受,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在这里,朗读不在是机械的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活动3【活动】三、总结全文读读写写
1.把故事中你觉得最感人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
2.小结: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得到了最真挚的祝福,收获了满满的幸福!(相机出示“祝、福”)
(1)这个“福”字,你在哪儿见过?(给“福”字组词)
(2)写“祝、福”,你想提醒大家什么?(重点强调:“礻”不要写成了“衤”)
(3)学生练写。(并提醒写字姿势:头正、伸直、肩平、足安,做到“三个一”。)
(4)同桌互评: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在下面画面小红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贴,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祝”和“福”字的间架结构、关键笔画及其特征,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读贴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4【作业】四、拓展延伸推荐书籍
1.布置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告诉他们你今天的收获。
2.推荐与友谊有关的书籍:
(英)波特《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们》
周锐《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德)海恩文《好朋友》
【设计意图: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郑素珍评论
优点:
1.深入解读文本,架构课堂的深度和广度2.巧抓字词,以点带面,品悟浓浓语文味。好!
缺点:
无
肖梦评论
优点: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缺点:
无
邓小红评论
优点:
教学设计独特,合理!
缺点:
无
刘元乐评论
优点:
读是阅读教学的法宝,读是开启文本资源的金钥匙,教者选择读为教学策略,符合学段及文本特点,通过读不但巩固了识字,还培养了学生语感。好
缺点:
无
兰臻评论
优点:
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科和学段特点,突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和朗读指导这一重点,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课堂上教师能创设情境,多元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与老师和同伴开展有效的协作学习。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富有童趣,具有启发性,板书美观规范。
缺点:
建议:朗读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化一些。
林曼秀评论第二学时二、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优点:
(1)以生为本,通过演、辨、读、选等多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累。(2)抓住重点词句,融入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读中体验,读中感悟,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目的。
缺点:
句式训练还要加强。
董阿萍评论
优点:
能通过精美的课件及简笔贴画,创设出美丽的童话世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读为主,以生为本;重视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缺点:
整篇课文以“情”为主线,课外可考虑读写结合的小练笔。
林龙娟评论
优点:
1、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2、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3、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缺点:
课文中的短语、句式训练较少。
tags:纸船,风筝,优秀,开课,教案
风筝飞教案篇4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风筝飞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议,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