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时,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大家在课堂中使用教案时,务必要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同情况,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 .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 1 的表面积: 20 × 15 × 2+15 × 5 × 4+20 × 5 × 4=1300 (平方厘米)
方案 2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4+20 × 5 × 2=1700 (平方厘米)
方案 3 的表面积: 20 × 15 × 4+15 × 5 × 2+20 × 5 × 4=1750 (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 1 最节约纸
三、 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 1 最节约纸
四、 教学“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 .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 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难点:
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演示:教师取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远处。师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手电筒的光线了吗?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是什么线?你还在哪见到过这样的线吗?
2、电脑出示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
3、出示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教师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
提问: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
提问:如果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直线:都是直的,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 段: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 线: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边操作边提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感到自己就象科学家那样在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3、三种线的读法。
教师出示三种线,让学生指出哪条是直线,哪能条是线段,哪条是射线。
我们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边读出三种线的名称边板书
图(1)的线段读作:线段ab(或ba)
图(2)的射线读作:射线ab
图(3)的直线读作:直线ab(或ba)
师强调: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师: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4、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5、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设计一个小狗吃骨头的情景(电脑演示)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细线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再将三条细线都拉直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两点间的线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之间敞开的进行沟通和交流,大胆与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够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拔者、组织者。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比眼力:(1)比较下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师:同学们你们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根据同学们估的结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来确定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看一看,量一量环节是告诉学生眼睛的观察与实际的测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干扰。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亲自动手量,使孩子们真正的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享受,从而结束了本节课全部的教学任务。
四、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到家找一找,你生活中亲眼见到的,或在电视或其它资料上看到的有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篇3
第一课时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2-4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2003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
提问:这些都 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教师提问:同学 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 比较大,是我们学过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索新课
1、复习
(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 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 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2、认识“十万”
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
提问:10张100元是多少元?20张呢?50张呢?100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
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
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3、认识“百万、千万、亿”
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
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
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课堂作业设计
1. 教材第3页第1题。
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最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计数单位。
2. 教材第4页第2题。
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千位满十,要向万位进一。
3. 教材第4页第3题和第4题。
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例如: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4. 教材第4题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
(四)思维训练
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
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
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二课时 人口普查(三个课时)
分课时一 读多位数
一.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页。
二. 教学目标
1. 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 重点难点
1.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四.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 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直径围分米,高为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北师大版五上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