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7篇

教案的制定不仅是对教学的规划,也是对学生的责任,在教案中,教师应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评估工具,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7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野象、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

(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走进村子,你会看到(一幢幢别有情趣的建筑),还会看到(身穿各族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少)。

2、交流填空

三、学习课文,练习朗读

过渡: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呢?

1、学习植物王国

(1)学习第2小节

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植物王国?

学生交流并出示句子

a、课文说望天树是耸立云霄,我们来看“望天树”(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耸立云霄”的意思吗?

b、继续出示箭毒木,你别看这棵树没什么特别,可它却是全世界最毒的树,那它乳白色的汁液含有剧毒,一接触到人或动物的伤口就可以使中毒者马上窒息死亡。所以他叫“一见血封喉”。你们看,这是1700年前的古茶树,有会跳舞的草,有会吃蚊虫的花(看图),看了图片你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交流:奇特、多

c、谁能通过朗读把植物奇特和多的感受带给大家?

d、是啊,西双版纳的植物,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很多,所以课文中用省略号。出示图片(光棍树、王莲、含羞草)这种没有一片叶子的树叫光棍树,这片能做小孩的叫王莲,这种一碰水就会合拢的草叫含羞草。

e、用这个句式说说这里的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有______的________,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有_______的___________。

过渡:课文就像我们介绍的这样,其中有两种奇特的植物。

(2)学习第3小节(出示第3小节)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读一读,用这个句式说说它奇特在哪里?

② _________时候,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

a:扁担藤

a、这里还有3个生字,让我们一起拼读。

b、这水怎么样,喝一口感觉如何,把这样的感受带给我们。谁来读一读,男孩子读一读。

b:海芋图片

瞧!这就是宽大的海芋叶,躲在宽宽的海芋叶下,看雨中的西双版纳,一定感觉更美丽。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

③在西双版纳还有一种植物叫时钟花,人们能根据它的开花知道它的时间,你能学者这个句式介绍这种花吗?

_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_这里有_________,_________。

西双版纳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呀!

(3)学习第4小节,

①想一想: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动物王国?

②轻声朗读,选择喜欢的动物读一读,坐在观光车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③西双版纳既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又有你丰富的动物资源,真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

(4)在西双版纳最美的风景是什么?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齐读)

(5)理解:情趣

(6)小结:西双版纳真是景美,人更美。

四、拓展训练

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会遇到什么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

五、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比较组词:

悠()甩()壶()纳()

愁()用()壳()内()

3、练习写字等悠

板书设计11美丽的西双版纳

植物王国(奇特、多)

动物王国(珍贵、多)

别有情趣的建筑竹楼竹凉亭尖顶佛塔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介绍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为了激发学生对此地方的向往,对祖国国的热爱,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多民族特色,并通过对“边陲”一词的去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虽然生字的学习,没有细化,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接触文本,去随文识字。我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读书没有定性。我利用配乐朗读,让他们能融于课文中,去感受西双版纳的美。在指导书写时,通过学生比较容易写错的“悠”,来进行范写,让学会明白“悠”的上半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设计教案时有几点不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学习,读得少,应通过齐读或者师生配合读,让学生去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色。在学习本文植物的内容时,还可以拓展学习课本上没有的奇特植物,激发兴趣,并能为拓展埋下伏笔。学习最后一节时,“情趣”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拓展学习,不够深入。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4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的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心高高望天树

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

“美“————秀神悠悠野象的谷

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对游记很陌生,但通过对本单元课的学习,对游记这一题材有了一定的了解,能流畅的使用导游词向游客介绍景点,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很好的导游。虽然平时锻炼的机会很少,但通过课文文本的学习,学生也不胆怯了,变的'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由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

2、学习文章巧妙的布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景物。

3、锻炼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展示、拓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进行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自然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导游词的写法,小标题的运用。

2、品味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6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7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共创美丽校园心得体会5篇

10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7篇

7的乘法口诀教案优质7篇

14的分解和组成的教案参考7篇

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最新7篇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教案7篇

7的加减法大班数学教案7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7篇

小班的教案7篇

灯笼的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994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