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借助教案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1
活动目标
通过此活动让幼儿明白和认识虚线、折线、翻折、弯曲折线等几种在折纸中出现的简单的折纸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小马的步骤和所需注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几种线条的折法即线条名称。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做好的一匹小马的样品。
2、a4白纸每人一张水彩笔每人一盒剪刀每人一把
3、a3白纸教师备用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事先做好的样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引导幼儿说出是什么小动物,小马试着让幼儿说出其特点。
2、引导幼儿观察制作小马的办法。
3、教师用a3的大纸演示在室内来回走动便于幼儿看得清楚。
1、教师讲解制作小马的方法和步骤。
2、鼓励小朋友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自由讨论其制作方法。
3、引导幼儿认识和运用虚线、折线、翻折、弯曲折线这几种折纸中常出现折法。
4、让接受快的小朋友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幼儿讲解经验毕竟孩子之间有更好的交流方式。
5、鼓励幼儿将折好的作品打开重新再折一遍,目的是让幼儿记得更深刻。
6、重新折好后,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小马画出五官即涂色。并用剪刀剪出马的四条腿。
7、最后将自己的作品装进自己的袋子内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1、折纸属于纯手工作业,幼儿非常感兴趣并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2、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敢于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
3、但由于此次活动幼儿刚刚才接触,出错最多的地方是嘴巴的处理那一块,缺乏对基本常识的理解和认识,还有就是使用剪刀也不是很熟练,需要以后经常练习,相信以后对此类活动会逐步熟练的。
4、也有个别幼儿出错可能是不理解教师讲解的意思,也或许是对此活动的陌生所导致的因素。
5、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开展手工课程,在讲解的时候说慢一点、示范时的动作也要慢一点。尽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用对角折的方法折叠不同的鱼
2.让幼儿在折纸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不同的各色正方形手工纸若干(每个幼儿两张)
2.蓝色海底世界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课题
在海底世界,本来生活着许许多多的鱼儿,由于很多人不讲卫生,海洋里的水变脏了,很多鱼儿没有了家,(出示背景图)。后来,人们给海洋治好了‘病’,现在有些鱼儿已经回来了,可有些鱼儿还不知道呢。今天,老师教小朋友们怎样制作鱼,让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家好吗?
二、基本部分:学习鱼的不同折法
1.出示范例,教师示范,并讲解折法。
(1)将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
(2)将长边上的两个角向上折(或折一个角)
(3)添画上眼睛
2.幼儿练习折大鱼小鱼,教师巡回指导。
(1)对于有疑问和有困难的幼儿及时指导。
(2)添画鱼儿头部眼睛时,注意在适当位置。
3.教师协助幼儿将折好的鱼儿粘贴到背景图上
送“大鱼小鱼“回到自己的家——海底世界。
三、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模仿鱼儿游来游去。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3
教学目标:了解用泥或陶土制作生活用品的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说陶
1.了解我国有关陶文化的知识。
2.学生讲述知道的陶文化。
二、赏 陶 (媒体展示陶文化
1.欣赏彩陶文化:
(1)半坡型
(2)庙底沟型
(3)马家窑型
(4)半山型、马厂型
2.欣赏黑陶文化特点:黑、薄、光。
3.彩陶文化运用的艺术法则。
4.欣赏现当代陶文化。
媒体出示彩陶图片,介绍认识各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
媒体出示黑陶图片
媒体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媒体展示现当代陶艺作品
三、玩 陶
1.提问:这些作品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
2.这一件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感觉怎样。
3.a、手捏的作品是按什么步骤做的呢?
b、手捏的大泥团应注意什么?
c、盘条法又是怎样做呢?
4.搓泥条应该怎样才能搓得基本一致?
5.怎样才能使泥板拼接的作品变得牢固而不会轻易损坏?
6.拍泥板应该注意什么?
7.以下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装饰的手法,你能说说吗?
8.欣赏学生作品。
媒体出示捏制法、盘条 法、泥板拼接法制作的作品及相应文字
四、用 陶
老师总结陶艺在生活中各个地方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一、对比导入
1.出示陶艺作品,仔细观察比较,说说它们各是用什么方法做成的?
2.制作方法归纳:泥条盘筑、随手捏制、泥板拼接法等。
用各种方法做成的陶艺 作品
二、探究方法
1.将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作品在学生间传送,看一看,摸一摸,感知作品制作特点。
2.思考:泥板拼接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
3.同桌或小组间交流。
用泥板拼接法做成的陶艺 作品
三、验证方法
1.师生合作完成一件简单的泥板拼接作品。
2.归纳制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拍泥板——泥板厚度适宜;
(2)粘接成形——粘接部位要捏牢固;
(3)装饰——方法不限;
(4)烧制。
制陶 工具和泥巴
四、教材赏析 尝试制作
1.观察教材步骤图例,进一步了解陶艺制作的整个流程。
2.欣赏教材范品,开阔思维,感知作品造型的多样性。
1.作业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个人独立制作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造型生动的陶艺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展评
1.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2.教师小结全课。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4
?五彩斑斓》:
一、教材分析
学习领域
本课属于“造型●表示”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是以原色为基础。同学对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同学认知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2、让同学通过了解三原色、三间色在艺术品中的运用,认识其独特艺术魅力。
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将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
使同学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捕获艺术作品中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运用,并能把这些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教学方式
本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同学来讲较为枯燥。应当注意“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应围绕课题,设计游戏环节并结合多媒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同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同学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彩色卡纸、数码相机等。
四、教学特色
在教学《五彩斑斓》一课时,结合课题,利用游戏,以这种同学喜闻乐见形式促进教学的开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作业环节,抛弃在纸面绘画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做一个“小小摄影师”。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搭配出的视觉效果。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安宁情绪,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同学想想看,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那些?
同学:有红、黄、蓝、绿、紫、黑、白等等。
教师:是啊。色彩就像个魔术师,把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充溢乐趣。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色彩的知识
板书课题。
3、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粉吗?谁能说说把两种不同的颜料混合回怎么样?
同学根据自身的认识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拿出水粉笔,把任意不同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然后画在纸上,看看发生了什么?
同学: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教师:但老师知道有三种颜色它们脾气很奇怪,是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而成的,它们叫做原色。
板书原色。
(2)认识三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成的,下面老师请它们出来,听听颜色自身是怎么讲的`。
播放课件。
教师:看了动画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颜色在说话吗?
同学:红、黄、蓝。
教师:它们说了什么?
同学: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
得出定义:红、黄、蓝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成,那么它们就是原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把三原色的色纸贴在课板上。
(3)认识三间色
教师:红、黄、蓝都是好朋友,我们试一试把它们两两混合,看看直接由原色调和而成的是什么颜色。
教师演示:把红色水和蓝色水到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让同学说出颜色。
同学:绿色。贴出绿色纸。
依次演示,贴出橙色和紫色。
得出定义:由三原色中任两种相调得出的是绿、橙、紫,我们把它们叫做三间色。
(4)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宝探险——我们要去寻宝,可是占据宝物的妖怪给我们弄了一个关卡,同学们看。
展示游戏。
教师:妖怪说,它在宝物箱上了放了两个一组的三原色或一个间色,在这组颜色后面是钥匙孔,同学们必需把这两个原色调和那种间色或这一个间色由那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正确颜色放在钥匙孔上,才干打开宝箱。
同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巩固色彩知识。
4、展??
欣赏中国民间艺术品和绘画大师的作品,从中感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色彩运用,体会通过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请同学们来谈谈,喜欢那一幅作品和其感受。教师引导。
红色主调——温暖、热烈、豪放的感觉。
黄色主调——活泼、愉悦的感觉。
蓝色主调——清凉、冷静、稳定的感觉。
三原色与三间色结合——眩彩夺目的感觉。
5、课堂作业
做一位“小小摄影师”。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确定作品名称,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记录下来。
6、评价
作品完成后,通过数码相机在电脑中展开。请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自身小组的作品设计思路。
(1)什么样的主题?
例:春天。跳动的红。
(2)这样搭配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例:使人显得活泼可爱。
教师在同学评价时加入自身的看法,来引导同学。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绿、橙、紫),知道了它们的特性。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我们要多关注生活,把学到的色彩知识装点美好的人生。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了解华表的象征意义。
2.运用绘画、泥塑等造型手段表现心目中的华表形象,提高造型能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华表的造型特征,探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刻画华表的细部特征,造型完整美观。
教具准备:“华表”图片(课件)、范作、勾线笔、雕塑泥及工具。
学具准备:收集华表图片、勾线笔、泥、各种纸盒、饮料瓶、手工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从电影节华表奖的奖杯引入。提出探究“华表”的主题。(华表奖奖杯是一座小雕塑,它的原形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表”。“华表”到底是什么?)
二、发展阶段
1.学生分组上台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用简短的语言加以介绍。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华表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教师对各组收集资料的情况进行点评和小结。
2.教师播放课件组织学生欣赏各式华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华表的细部特征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和象征意义(典型代表_的汉白玉华表柱,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象征中华民族的图腾柱)。引导学生感受华表雕塑古朴精美的整体风格。
3. 组织学生欣赏用不同的材料和造型手段表现的“华表”作品。教师重点讲解或示范线描、泥塑、综合材料组合等的基本表现方法。
4. 学生分区开展创作活动(绘画、泥塑、综合材料)。
三、展示评价阶段
分组展示,组织学生欣赏同学的作品。学生自评谈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提出修改意见。
四、收集整理阶段
回收可利用的材料,清理垃圾。
五、拓展与延伸
欣赏原始部落以及少数民族的图腾柱,了解图腾柱文化。
小学美术有创意的书美术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原色的知识。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2、在三原色的相互流动中,观察色彩的变化。
3、训练学生的调色、用色的能力。美术教案-魔幻的颜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三原色在相互流动中的色彩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的调和、搭配。
3、培养学生爱色彩、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3、水粉、水彩的调色技巧。
教学工具、材料:
1、水粉、水彩颜料。
2、调色盘、笔。
3、装水的杯子。
4、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导入 新课
1、教师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认识的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探讨、加深学生对颜色的印象。为教师讲解色彩知识做好准备。
2、从学生的发言、交流中,教师进行补充、归纳讲解,并出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二、实践授新
1、老师用透明的杯子,分别装进调好的三原色的色水,然后现场分别进行混合实验:“红+兰=?”“红+黄=?”“黄+兰=?”,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色彩有何变化?鼓励学生发言、交流,加深学生对色彩变化的实践过程印象。
2、接着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并进行讲解——什么是三原色?为什么叫三原色以及三原色调色的色彩变化规律等原色的知识。
三、示范,并布置作业 。
1、老师在黑板上的白纸上面用大排笔涂上相互重叠的三原色。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以及老师在用、调、涂色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注意水粉、水彩不同性能。不同的调色方法,并注意好环境卫生。
2、要求学生用水粉或水彩画或用色水流动的方法完成一幅魔幻的颜_
四、老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学生大胆用色。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
3、注意卫生。
五、作业 展示
1、学生自评。
2、老师归纳讲解,巩固三原色的知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