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1到4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通过教案的写作我们是可以让自己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前制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加自信的,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到4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到4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1到4的认识教案篇1

一、谈话导入:

由班里的一名同学照片进行导入,以学生的妈妈送学生钟表引入课题。

(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运用媒体演示,借助同学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认识钟面

1. 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钟面: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钟面,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2. 汇报结果 使学生了解到钟面上比较长的针叫分针、比较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2个数。

(观看课件:钟表的自述)

三、认识整时,几时半

1. 观看课件,说说xxx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

2. 教师把六个钟面帖在黑板上,让有能力的同学认一认,引导学生分类并整理六个钟面。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并结合学过的分类`整理的相关知识把钟面分成两类:一类:整时 另一类:是几时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

3. 小组讨论:整时和几时半 时针与分针的特点。

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四、活动

1. 游戏:装钟表。

(以竞赛`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

2. 老师还知道他喜欢看的几个电视节目的时间,它们是:

听录音,这是什么节目?(生:大风车)每天下午5时30分准时收看大风车节目,用你手中的钟拨出5时30分来,相互检查。

听录音,这是什么节目?(生:动画城)每天下午6时准时收看动画城节目,用你手中的钟拨出时来,相互检查。

听录音,这是什么节目?(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天下午7时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用你们手中的钟拨播出7时来,相互检查。

4.刚才我们了解了xxx的一些生活情况,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的一些情况。谁来说说你每天起床,上学,睡觉的时间,到前面来拨一拨,其他同在下面拨。

五、结束

关于钟面上和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信心学好吗?

1到4的认识教案篇2

设计意图:

为了培养孩子学会认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节认识水果的教学课。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动脑的习惯。

2、通过比较,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桔子的特征。

3、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苹果、梨、桔子若干;水果刀一把,盘子一只。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水果,让孩子说出它们的名称。

2、观察水果,说出它们的外部特征。

3、游戏:摸水果,增强孩子对各种水果的外部特征的感知。

4、观察水果的内部特征。

切开各种水果,让孩子观察水果的内部结构。

5、品尝水果。

(1)将切好的各种水果分别让孩子品尝,并说说其味道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将孩子眼睛蒙住后,让他们来品尝水果,然后请他们说一说吃的是什么水果。

6、活动结束:告诉幼儿多吃水果有利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在课堂中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我选用对了本课,并运用了观察、触摸、品尝、介绍的方法来了解水果,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兴趣非常的高!同时向他们渗透一些蔬菜和水果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教育他们多吃蔬菜水果,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到4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

圆柱的平面图、圆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8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20页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20页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20页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1到4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一、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二、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三、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四、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教学反思: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对他都邮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给小动物喂饼干,找一找,涂一涂,看一看,拼一拼等环节,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到4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学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原来学的数不能表示这半个,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数-分数。(出示课题)

(3)你想知道分数的哪些情况?

(4)你准备怎样学习?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题和遇到的`新的数学问题,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重点筛选以下三个问题作为本课目标:1、分数表示什么?2、怎样读?3、怎样写?)

(5)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于学具和课本自主探索。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正方形和线段,引导学生与其它同学争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自抒自己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折叠、涂色、不仅自己学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于讨论、交流,还能把分数的意义向完整的整体均分推进,体现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6)教学。①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在横线下面写2,要表示这样的一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之一。②有了分数,我们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这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这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这块饼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适当总结,促使学生经厉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过程。

3、自主探索,扩展认识

(1)请同学们自己说几个分数,再想办法表示。

(2)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集体辨论。

(4)练习运用。练习的1、2、3设计意图:本阶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在这里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分数。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4、形成概念,明确认识。

(1)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读写分数。练习的4、5题。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的概念。

5、实践探讨妈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一块,我吃一块,奶奶吃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的?

1到4的认识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2、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

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过程:

一、做法??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1到4的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小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玩过投圈游戏吗?如果现在有几位同学要进行投圈比赛,站成什么形状比较合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你见过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

3、想办法画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教师板书:d=2r或r=1/2d

3、用圆规画圆。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车轮为何是圆的,车轴应该装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板书:圆的认识

1、各部分名称:or(无数条)d

2、d=2r或r=1/2d(同圆或等圆)

3、画法: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圈

1到4的认识教案篇8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五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1)【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

1、例2 【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认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大部分同学都认识人民币,有过买文具的经历。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使他们体会到这部分内容的实际背景。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通过购物活动,掌握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面值模拟人民币。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老师出示一盒粉笔,问:你们知道这盒粉笔是多少钱买来的吗?

师:你知道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用钱呢?(请学生回答)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1))【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课件中各种面值,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以1元为例讲解人民币的认法。

先看数字,是1,再看汉字,是元,所以是1元。点名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说出其他面值人民币的认法。(2)活动:学生两人一组,从课前准备好的小面值模拟人民币中拿来认,一个拿,另一个来认,轮流认。

2.教学例2——人民币的换算

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单位吗?(元、角、分)如果1角钱能买1颗糖果,那么1元钱可以买多少颗这样的糖果?(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答出是10颗)元和角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那就是1元=10角。(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1元硬币=10枚1角硬币)同样的,规定角和分之间的关系是1角=10分。(课件出示情境图,1角硬币=10枚1分硬币)【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3题。【课堂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0角=1元

10分=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们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人民币的进率,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是不会换进率的还需要继续加强练习。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2)【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例

3、例4 【教材分析】

教材例3引导学生认识大面值的人民币。例4分为两个层次,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与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学习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之间以及10元与5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的12种人民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加深对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的了解,知道在市场流通中,这些钱币的使用是最多的。“做一做”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家长很少让学生自己去购物,更少把大面值的人民币给孩子自由支配,所以很多学生的思想里没有大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要想让学生明确这些换算关系,需要通过模拟购物、兑换钱币等活动来实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额人民币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学会兑换。

2.通过兑换钱币、模拟购物等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大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学会兑换人民币。难点:训练学生灵活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朋友们自己的节日。老师知道在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给小朋友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让小朋友们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节日。老师今天就想先带着小朋友们到商店去买衣服好不好?(课件显示服装商店物品)来到商店,你看到了什么?(衣服、裤子、裙子、围巾)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的衣服呢?

用我们上节课认识的人民币来买这些衣服好吗?(课件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1元人民币图)用小面值的人民币买衣服你有什么感触?(买衣服需要的钱比较多,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太麻烦了,因为面值太小了,要数很多)在生活中小面额的人民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要用大面额的人民币。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人民币学具出来,同桌相互说说你认识了哪些人民币。

同桌交流,说出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分别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并交流识别方法)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课件出示:一张5元可以换()张1元,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学生口答。

师:同学们,平时买东西时,我们还可能用到10元,下面的问题谁会?

课件出示:一张2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50元可以换()张10元,一张100元可以换()张10元。

师:如果要把100元换成50元,可以换几张?换成20元,可以换几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肯定评价。3.模拟购物。

师:拿你们换好的钱,到无人售货玩具商店去买玩具,同学们一定要诚实,既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

教师出示货架,上面摆好几种标价不同的玩具。

师:同学们准备好钱可以来买,说清买什么,是怎样准备钱的。学生分组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7题。【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大面值人民币。这节课,大家学会了人民币的哪些知识呢?谁愿意来说一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2)大面值人民币:5元 10元 20元 50元 100元 1张5元换5张1元

1张10元换10张1元 1张20元换2张10元 1张50元换5张10元 1张100元换10张10元 1张100元换2张50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大面值的人民币的兑换,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人民币的缘故,所以对于人民币的兑换还是没有什么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巩固。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的例

5、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突出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购买简单的文体用品是一年级小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并且也是小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教材以此背景为基础,使学生在经历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随家长或单独购物的经历。大多数学生能认识人民币,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购物经历较少,尤其是大面值人民币,使用机会更少,致使有的学生无法正确购物。要学生达到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去解决数学问题,做到算理明确、方法得当,还需要课堂实践、探索、交流来实现。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计算人民币的方法。

2.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个信封(装有小商品卡和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情境导入】

1.学生根据要求摆钱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你会使用它吗?下面就请你们来试一试,你们看,这有很多的物品,上面都标明了价格,老师说物品的名称,你们来摆出它的价钱好不好?

学生摆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往往不只是买一种东西,有时还需要找钱,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简单的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问题。(板书课题:简单的计算)【探究新知】 1.教学例5。(1)摆一摆。

师:请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模拟人民币)摆出1元2角。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并观察学生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摆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摆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边演示边说自己的想法。生1:1张1元和2个1角。

1元就是10角,再加上2个1角就是12角,也就是1元2角。生2:12个1角。

从12个1角中拿出10角就是1元,再加上2角就是1元2角。生3:2个5角和2个1角。

2个5角就是1元,再添上2个1角就是1元2角。(2)课件出示例5。

不摆学具,怎样想1元2角等于多少角?

老师引导学生抽象思考的一般方法: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上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考:18角=()元()角。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还有8角,所以18角=(1)元(8)角。(板书:18角=1元8角)2.教学例6。

课件出示例6气球图。(从左到右分别编号1、2、3、4、5)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各种气球的价钱不一样。生2:1号气球最便宜,5号气球最贵。师:根据这些气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请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师:真聪明!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以下3个问题。

课件出示例6的3个问题。

师:请大家先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尝试解答,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展示、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第1个问题的?

生1:求“买1个1号和1个2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5角+8角=13角,13角=1元3角。

生2:我是这样算的:5+8=13(角)13角=1元3角

师:对!先用加法算出一共要13角,再把13角换成1元3角。师:谁来汇报第2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求“3号气球比4号气球贵多少钱?”要用减法计算。算法是:1元-6角=4角。

师:1元-6角=4角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1元=10角,10-6=4(角)师:这种想法很好!

师:第3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生5:求“买1个3号和1个5号气球,要多少钱?”用加法计算。算式是:1元+3元1角=4元1角。

师:你是怎样加的呢?

生5:3元加1元是4元,4元加1角就是4元1角。生6:还可以这样算:1元=10角,3元1角=31角,10+31=41(角),41角=4元1角。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算法都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59页第1~3题。【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问题1:5+8=13(角)13角=1元3角 问题2:1元-6角=4角 1元=10角 10-6=4(角)问题3:1元+3元1角=4元1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如何完成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最难的还是几元减几角的问题,学生不懂的从元里面拿出1元来兑换成角在计算,所以这里是个难点,要加强。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7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通过用一定的钱购买不同价格的杂志,使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购小件商品的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关于元、角的减法计算。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学生综合应用人民币的知识和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减法计算问题。通过解决以上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购物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比较零散的,因此数学中应结合他们进行货币交易的经历,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感受真实的交易过程,从而对人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和验证结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模拟人民币、多媒体课件(或挂图)。【情境引入】 1.买文体用品。

(1)买一个球和一块橡皮,一共要()钱。(2)一个毽子比一个练习本贵()钱。

(3)买上面五种用品,付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钱。2.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

师:仔细看看例7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一共有4本杂志。

生2:4本杂志的钱分别是5元、6元、8元和7元。

生3:我知道了要求的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买其中的哪两种杂志”。

师:“正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1:“正好”就是“恰好”。

生2:这里“正好”就是13元钱买两种杂志,钱刚好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师:讲得非常好!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解答问题,然后请小组代表展示不同的解答方法。

生1:我们组认为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是随便先两种试一试,试出来的。师:能介绍你们“试”的方法吗?

生1:先试5元和6元的。5元+6元=11元,11元比13元少一些,把一本换成贵一点的试试。5元+7元=12元,12元比13元还是少了一点,把7元的换成8元的再试。5元+8元=13元,正好合适。

师:这种方法好。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2:我们组是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出来的。用13元正好买《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两种杂志。

师:能说说怎样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的吗?

生2:先选5元的杂志,再把5元分别与6元、8元、7元的杂志试,看哪个合适。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这种方法很好!它能帮我们有顺序地思考,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3:我们组是先选定6元的杂志的,再把6元的杂志分别与其他的3种杂志分别试,试出来的结果是用13元正好可能买《画报》和《连环画》两种杂志。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板书如下:

师: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找到了几种答案? 生:两种!

师:对!第一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买5元的《我是小学生》和8元的《卡通世界》;第二种答案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6元的《画报》和7元的《连环画》。

3.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两种答案,这两种答案是否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一下?

生:把选定的两种杂志的钱加起来,看是否等于13元。师:很好!那谁来算一算?

生:5元+8元=13元

7元+6元=13元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检验)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4~8题。【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计算后开始学习的,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使用人民币,合理的使用人民币,增强生活技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球的教案通用7篇

中班1—30数数教案8篇

认识球的教案推荐7篇

认识角的教案模板7篇

认识角的教案推荐7篇

一年级10的认识教案6篇

认识角的教案优秀5篇

认识球的教案精选7篇

物理必修4教案8篇

认识球的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44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