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认识150的教案推荐6篇

我们要为教师提供培训,以提高他们编写教案的能力,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确保内容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150的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150的教案推荐6篇

认识150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正确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初步尝试进行分类游戏。

活动准备:

红、蓝、绿色三色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项链、红色、绿色和蓝色呼啦圈。

活动重点:

正确区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活动难点:

初步尝试进行分类游戏。

活动过程:

1、送礼物:

——“这里有许多漂亮的项链,快选一根戴起来!”

看看、说说自己选的项链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幼儿选择,佩戴。

2、找家:

按颜色分类

——“我们戴着漂亮的项链,回家去吧,猜猜你住在哪间房间里?”

(出示红、绿、蓝呼啦圈)引导幼儿发现项链的颜色与呼啦圈颜色比较的关系。

按图形分类(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三种图形)

——“现在回到你和项链形状一样的家里吧!”

认识150的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 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 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

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认识150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和积极性、参与性。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表达的意愿、教师给予及于的配合和支持。

3、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给予相应的指导。

认识150的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 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 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认识150的教案篇5

一、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5日

二、活动地点:

中班教室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西方的节日和西方文化背景。

2.中班孩子年龄特点在公共场所参加聚会的礼仪,让幼儿充分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体验与家长、老师、同伴共庆节日的快乐情绪。

3.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如何与人交流,例如:孩子在参加活动时大方,不扭扭捏捏。

四、活动前期准备

1.教师准备:

环境布置:策划大型活动的整个流程。教师手绘玻璃橱窗、为幼儿准备材料进行空间悬挂装饰。

活动宣传:制作节日海报,设计邀请卡,及时把活动流程在博客中落实;

2、幼儿准备:为幼儿准备节日盛装(女孩子穿最喜欢的公主裙子扮演公主、男孩子穿衬衫马夹深色裤子,也可以打领结扮演王子)幼儿利用老师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美工活动,进行装扮教师,让幼儿成为环境中的小主人。

3、家长准备:1)准备化妆品(当天幼儿都是由家长进行自由发挥式的化妆);

2)准备当天聚餐需要的食物,我们按照学号顺序分组进行准备;

3)家长准备一道自己拿手的菜,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

家长通知:

星期六我们一起共度圣诞节,需要家长们准备以上物品当天带到幼儿园,大家分工不同,让我们一起完成简单的食物制作,最后共享美味!

如果您也想一展厨艺,欢迎您也带一道拿手的菜品与大家分享!肉类、青菜类、炖菜、炝拌菜等,有此想法的家长请提前告知老师,请把菜名在周二早晨写好交给班级老师(避免家长之间菜有重样)注:由于您带来的食品是给孩子食用的,请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家长带来的菜一定要用微波炉盒子装好,并且做好记号!

注:为保证家长带来食物的可口,需要微波炉、电磁炉各1台,如果您离幼儿园较近,方便带到班级,请提前告知老师,谢谢!

认识150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球的教案通用7篇

认识球的教案7篇

数学110的认识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案8篇

认识角的教案模板7篇

认识角的教案优秀5篇

认识角的教案最新7篇

认识角的教案7篇

1到4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

1到4的认识教案精选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852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