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年级和学生群体的需求来制定,以满足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包括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哦,十分钟》,学习通过音乐(演唱歌曲和律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2、在简单的模仿与创造中,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在音乐活动中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
教材分析:
?哦,十分钟》是一首四二拍、d宫调式、二段体结构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歌曲通过对孩子平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后自由欢乐的心情。第一段节奏紧凑,553450曲调反复出现表现了活蹦乱跳的孩子们在课间轻松、快乐的形象和喜悦的神情。第二段音调转为舒展,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运用旋律的模仿手法。《哦,十分钟》唱出了孩子们对课间十分钟的由衷欢迎。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来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课间十分钟的欢迎。
教学难点:
掌握前八后十六节奏(x xx)、带休止符的切分节奏(0 4 3)和唱准歌曲中两个不同的结尾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间活动刚刚结束,大家玩的高兴吗?你们都喜欢哪些课间运动和游戏?我来做,你来猜。并把相应的节奏读出来。
二、初听全曲,整体感受歌曲情绪。
1、哇,华侨城小学的同学们,就是不一样。刚才的表现特别棒,相信我们今天的音乐课,一定会很精彩。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表现课间十分钟的歌曲,我们一起来静静的听一听,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听后把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2、下面请你再来听一听,并找出歌曲当中多次出现的一句旋律。
(再听全曲,教师随机板书这一旋律。)
3、跟随老师的琴声演唱这一旋律。
三、分乐段学唱歌曲。
下面,我们来旋律接龙。老师唱前半句旋律,你来接后半句旋律。我相信你没问题。因为你刚才已经唱的很好了。
1、有问题有困难的举手说。老师有方法帮助你。(用唱音阶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旋律。)
2、跟琴模唱第一乐段部分旋律。
3、填唱歌词要求:唱好自己部分的同时,仔细聆听老师演唱的部分,一会交换来演唱。
4、交换演唱歌曲,有问题有困难的举手。(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出示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旋律,重点练习。)
5、完整演唱第一乐段。
我想知道同学们,听到下课铃声。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绪演唱歌曲。)
6、让我们带着这种急切,高兴的心情来演唱歌曲第一乐段。仔细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特点,与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
7、第二乐段出现了很多的音乐符号,首先是这个长长的连线,圆滑线。声音要舒展圆滑,来我们先来舒展一下身体伸个懒腰。(引导学生做律动学唱第二乐段。)
8、在歌曲结尾处出现了跳跃反复记号:唱第一段的.时候接小房子,唱第二段的时候接小房子。这里出现了歌曲中的一个难点,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小陷阱。
(出示八分休止符)我们可以把这个空拍念出来,像老师这样做。(教师范唱)你来模唱一次。也可以用嗯来代替空拍。还可以用点头的方法把空拍念在心里。你来试一试。(反复练习,力求很好的掌握这一难点。)
9、来看一下第二个小房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八分休止符的演唱。比较旋律的走向有什么变化。
10、完整演唱歌曲第二乐段。
四、歌曲创造。
今天你们的表现,老师特别满意,好几次忍不住要给你们掌声。你们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那给自己一点欢呼声表达出来,让我听听你们快活的叫喊。
1、带着你们这种高兴的情绪,把歌曲来一个完整的展示,最后休止符的地方。我要听到你们快活的叫喊。
2、(根据课堂完成的实际情况。可以再加深歌曲的创造环节。)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改编。把歌词需要改编的地方。空出来,让学生去填唱。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去创造。
五、小结。
下课铃声响了,现在属于你们真正的课间十分钟到来了,让欢快的旋律伴随你们去享受这轻松、愉快的十分钟吧!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2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春之歌》。《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乐曲为a大调、2/4拍、用三部曲式写成。从a段这一清新、流畅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那种春意盎然的意境和心旷神怡的感情:b部分是从a段主题发展而来。乐曲进入第三段后,前面两个主题再现,经过下行模进,在力度上越来越弱,尾奏中,还加了许多装饰音:最后,乐曲在安详的气氛中结束,这种弱处理手法,给人以余音缭绕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
本课通过欣赏《春之歌》,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以感知情绪为先导,通过演奏、哼唱、表演等形式感受《春之歌》歌唱性的旋律,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春天美景。
教学目标:
1. 欣赏乐曲《春之歌》,感受乐曲抒情明快的情绪,体验流水般的旋律带来的春天气息,想象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情景。
2.在欣赏乐曲过程中,通过听辨、吹奏主题、哼唱旋律的活动,和伙伴合作、交流讨论,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对春天的热爱。
3.知道无词歌的基本特色和《春之歌》的曲式结构;了解门德尔松以及主要作品。
重点难点
体验《春之歌》的'优美抒情的旋律所表达的春天景色,感受春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打击乐曲、音响资料(多种版本的《春之歌》)
2.资料补充:
(1)作曲家介绍:
(2)无词歌:"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3)作品介绍: 《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2/4拍。本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片段1),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感受春天变化
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寒假里你们过得愉快吗?
生:很愉快;
师:春天来了,你们感受到大自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天气变暖和了;小草发芽了。
师:嗯,同学们说得很好,观察得都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春天的变化
欣赏图片集——春天的大自然(放多媒体软件)
二、欣赏无词歌《春之歌》
(一)了解门德尔松和无词歌
1.认识无词歌和它的音乐地位。
(二)初听《春之歌》
欣赏钢琴版的《春之歌》,以感受情绪为先,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先不出示乐曲的标题,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给乐曲写上标题。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乐曲,大家认真听,感受一下乐曲,想象乐曲表现怎样情景?
生:聆听乐曲,分小组讨论。
师:听完了这首乐曲大家从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景?
生:感受到“春天”的情景
师:好,大家给这首乐曲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生:《春之歌》《春之声》《春天的乐曲》《春天的旋律》。
师:很好,看你来大家都听懂了这首乐曲表现的内容。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今天这首乐曲的名字是《春之声》,由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
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总体描述乐曲的情绪、速度、节奏等。
(三)再听(小提琴钢琴版)
分辨乐曲中的几种乐器。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
播放乐曲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曲演奏的吗?
学生回答。
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段主题:
讲述这段主题中小提琴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钢琴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演奏第一主题旋律片段。
轻轻地跟着老师的琴声哼唱主题旋律。
听赏第二段:
感受乐曲的速度,打击乐器或拍手为乐曲伴奏。
律动表现乐曲,体验乐曲与第一段情绪与节奏的变化。
用“la”哼唱主题
(3) 听赏第三段
找出与前面两段相同的地方。
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四)完整欣赏《春之歌》(视频)
边看边哼唱主题,跟着旋律节奏轻轻摇晃身体。
视频把乐曲表现的意境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示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诗如画的意境,整体感受乐曲的情绪。
视频资料只是作者对这首乐曲的个人感受,所以放在最后让学生体验,而不是放在初听时用,目的在于不把学生的思维固定,放在教学阶段的最后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人们眼中的《春之歌》,开拓视野。
三、拓展
1.请小朋友演奏《春之歌》(《选自〈汤普森钢琴基础教程〉》)
2.欣赏门德尔松的另一首无词歌《快乐的农夫》
3.展示描写春天的音乐作品。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下,合理运用音像资料,丰富课堂、拓展视野。在本课中用丰富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春之歌》以及其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从而知道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
音乐欣赏重在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和理解,所以从情绪感知出发,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已经掌握的课堂乐器演奏技巧,与校本教材相结合,鉴赏音乐作品,学生能很容易地记住主题旋律、得到成功的喜悦。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3
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1 2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师: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生:呜呜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
1 2 3 4 |5 —| 1 2 3 4 |5 —|
啊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 x x,x x 、 x x x 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按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歌曲《小号手之歌》是动画片《小号手》的主题歌,歌曲描绘了革命老区儿童团员赞颂游击队英勇杀敌的情景。全曲洋溢着坚定、乐观的井绳,同时又透露出缕缕童趣,尤其是模仿游击队员的号声“的的的哒”,更充分描绘了儿童团员们活泼、乐观的形象。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培养了一定的音乐常规,对音乐的兴趣很强,尤其是对活泼的、贴近生活的歌曲更加喜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小号手之歌》,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2、学会用圆润、有力度的声音歌唱。
3、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号手不怕苦、刻苦学习、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进行曲的风格。
2、前八后十六分节奏、四分休止符的正确把握。
3、“5 5 5 3 5 5 5 2 3 3 3 6 3 1 1 1 1 ”这一句的准确掌握。
设计理念:
进行曲是儿童最熟悉、最易接受、最易随其律动作音乐活动的音乐题材之一。融合了听、唱、动、辨、创等方面的活动,涉及的相关文化也十分丰富,并自然地融入到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通过学习,使学生“进行曲”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
教学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
1、同学们,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动画片的主题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2、介绍动画片《小号手》的故事概况。
设计意图:爱看动画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用《小号手之歌》的flash视频导入,既抓住学生的眼球,又让孩子们对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二、节奏练习。
大家听了小勇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小勇平时的训练?
节奏一:(图片一)(学习歌曲的难点)
1、小勇在干什么,谁能来模仿一下,能不能用节奏的形式把节奏读出来?(生模仿吹军号)
2、小勇这次吹出了一连串的节奏,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小勇的充分号吹出了一系列的音符、旋律,让我们一起唱唱吧!(随琴唱旋律。男女同学分组演唱并用动作表现吹军号的形象)
节奏二:(图片二)
1、小勇在训练什么,谁能来模仿一下?(练习射击)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
x x x x x x x x
2、教师讲解读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技巧――第一个音符重读。
节奏三:(图片四)(走路)
x x
节奏四:(图片三、五)
有了过硬的本领,让我们一起奋勇杀敌:
x x x —冲啊??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练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为下面学习歌曲降低难度、打好铺垫。
三、学唱歌曲
小勇的故事在红军战士中广泛流传,人们把小勇的故事,写成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你们听。(播放音乐)
1、听了这首作品,大家有什么感受?
2、介绍进行曲的`风格,并再次感受音乐。
3、朗读歌词。
4、学唱第一段歌词。
你们的表现真让老师高兴,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吹起了嘹亮的号角,你有没有找到一点小号手的感觉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小号手之歌》吧。(出示歌谱)
a、歌曲接龙
首先我想和同学们做个歌曲接龙的游戏,老师来演唱小号手的部分,同学们来接军号声,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b、歌曲处理
(1)观察老师的动作解决休止符
看到大家个个精神抖擞,就好像看到了小勇士一样,老师很想唱一唱这首歌,行吗?观察老师在唱歌曲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随伴奏唱歌曲,遇到休止符拍一下手)
同学们,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啊?(学生回答)真不错,看来咱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原因就在这(点击屏幕出现红颜色的四分休止符)0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告诉大家他叫四分休止符,只要它一出现我们就要休止一拍,同学们就可以像老师刚才那样表现。
(2)解决重音记号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歌谱上除了休止符,还有什么特殊记号吗?重音记号。
对比:有重音记号和没重音记号的哪种唱法更有气势?
c、完整唱歌曲第一段
5、学唱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并纠正不足。
6、学唱歌曲的第三段歌词,并纠正不足。
7、请同学们随着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并利用各种方式巩固。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在聆听、感知、演唱、思考的基础上,对歌曲进行处理,并进一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四、歌表演,再次感受进行曲的风格。
1、看到大家这认真学习的劲头,我在想,假如咱们同学真的做了儿童团的小勇士,肯定能迈着整齐的步伐吹起嘹亮的军号。有信心吗?(听《小号手之歌》做即兴表演)
2、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号手之歌》,象这种节奏鲜明、坚定有力富有节奏步伐的歌曲就是进行曲,老师在音乐曲库里还为你们准备了几首歌曲,他们有的是进行曲,有的不是,请你来听辨一下:如果是进行曲,你们就随着歌曲用行进的步伐来表示,如果不是,就请你们跟着来演唱一下。(课件出示:《小小的船》、《运动员进行曲》、《土耳其进行曲》)
设计意图: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下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号手之歌》这首进行曲风格的作品,认识了坚强勇敢地小游击队员小勇,希望大家能够发扬小勇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战胜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做新时代的“新勇士”。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赏小提琴独奏《大海》,学生能听辩“独奏”这一形式。
2、 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
●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其他姊妹艺术融诗、画、音乐为一体,让学生欣赏各种形态“海”的画面时,在充满海的品味的音乐声中去朗诵《大海》这首诗。并在此基础上教唱《大海》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大海》
1、看看听听。教师播放小提琴独奏《大海》,学生边听音乐边看书32页图画。简介名画欣赏《海滨的渔船》及作者。
2、听听读读。教师与学生一起听小提琴独奏《大海》,并在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大海》这首诗歌。
3、学新知识。结合课文巩固复习善于表现优美、抒情音乐的乐器——小提琴,了解“独奏“这一形式。
4、唱唱想想。教师和学生一起听录音范唱轻声跟唱歌曲。演唱时请学生体验“f”个这力度记号安排在歌曲什么地方较合适?并想象一下大海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曲谱如下:
学唱歌曲时,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分句演唱的方法。如:教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再反过来学生唱前半句,教师唱后半句,最后一句齐唱。
4、唱唱做做。熟唱歌曲后,教师可请学生做以下活动,◎模仿各种不同情景的大海发出的声音。◎用自己身体的律动来表现大海的不同情景并发出不同的声音。◎请编出或讲出有关海的一些故事。
5、唱唱划划。教师启发学生随着自己的演唱旋律画出旋律线条,并做书35页练习1。
6、听听画画。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对象进行拓展教学。如:大海是多姿多彩的。并不永远是风平浪静的。听赏管弦乐曲《天方夜谭》的几个片段,他们描写了不同的“海”的情景。请学生把听赏后的感受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7、环保教育。教育学生爱惜水资源,不污染水资源,保护大海,不让大海受到污染。并且环保从自己做起。
教学反思:本单元通过听赏小提琴独奏《大海》,学生能听辩“独奏”这一形式;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学生能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学生结合《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些神话故事,欣赏起来有自己的一些感觉,但是学生对这种交响乐的理解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渗透一些交响乐的欣赏。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6
设计意图:
一、情感为主线: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本堂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围绕着“情“字,对教材进行了再度创编,一切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的需求出发,以“小蜜蜂采蜜”为主题,在讲述小蜜蜂去采蜜的一系列的故事情境中,以“情”激“趣”,以“情”诱“声”,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来学习和表现音乐,并在多种角色的扮演中体验小蜜蜂的各种形象,以及不同情绪下歌声的变化,从而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情弦,启迪和感染学生懂得和学会保护益虫。
二、活动为主线: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来表现音乐、表现自我。本堂课力求通过模拟“小蜜蜂去采蜜——小蜜蜂圆舞曲——小蜜蜂回家”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养成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小蜜蜂》
二、聆听歌曲《蜜蜂》
教学目标:
一、聆听乐曲《蝴蝶》和学唱歌曲《小蜜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各种“飞”的形象,并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益虫。
二、能用自然,欢快、和谐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小蜜蜂》
三、能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拍子、和声等)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小蜜蜂》的多种情绪。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拍子、和声等)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小蜜蜂》的多种情绪,感受多种“飞”的形象。
教学方法:
视唱与听唱相结合感受体验法
教学流程:
1、聆听音乐《蜜蜂》进教室。
2、师生谈话——说蜜蜂,并出示多媒体,让学生再次聆听《蜜蜂》,并学习蜜蜂的有关知识。
初入角色
体验情感
1、发声练习
5 4 │ 3 0 │ 23 42│ 1 —│
5 —4│ 3——│2——3│4——2│1——│
通过比较,初步让学生感受蜜蜂不同的飞的形象。
2、视唱练习
34 53 │ 23 42│34 53 │ 23 42│
感受蜜蜂采蜜忙的形象
3、节奏练习
学生听教师弹奏《小蜜蜂》,
用×× ×× ×× ×‖节奏给歌曲伴奏。
通过不同节奏的变化,让学生二拍子和三拍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 为改编歌曲做准备。
让学生感受熟悉歌曲的旋律。并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歌曲的情绪。
深入角色
提升情感
1、听录音范唱《小蜜蜂》
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轻快的情绪。
2、学生听琴哼唱曲谱
3、教师范唱歌曲《小蜜蜂》
学生对口型,心里默唱。
4、学生学唱歌曲《小蜜蜂》
拓展角色
延伸情感
()刚才我们学着小蜜蜂一边飞,一边采蜜,现在请大家仔细听!小蜜蜂又飞到哪里去采蜜了呢?
1、教师一边范唱一边画图谱,让学生感受乐句间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渗透连音和非连音的不同的唱法。
2、引导学生观察图谱,并用不同唱法的歌声来表现图谱
()小蜜蜂飞了那么远的路,又要辛勤采蜜,真有些累了,听!它们的歌声都有些……
4、引导学生用慢速来演唱第二段
()有那么多小朋友的鼓励,小蜜蜂的疲劳一下子就不见了,听!它们又欢快地唱起了歌!
5、引导学生用欢快的心情来唱第三段歌词
()看着又多又香的花蜜,小蜜蜂情不自禁地手拉手,在花丛中跳起了圆舞曲呢!
6、教师范唱三拍子的《小蜜蜂》
()你们想不想一起来为小蜜蜂庆祝庆祝?
7、出示三拍子的《小蜜蜂》,学生听琴轻唱。
5—4│3——│2。3 42│1——│3。4 53│2。3 42│3。4 53│2。3 42│5—4│3——│2。3 42│1——│
()小蜜蜂们都陶醉在自己的歌声里,这时,只听到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
8、教师出示间奏
Ⅹ Ⅹ │Ⅹ—│Ⅹ Ⅹ │Ⅹ—│
回 家 罗 回 家 罗
学生按节奏念
()小蜜蜂门赶紧收拾好自己采的花蜜,一边唱歌一边往回家飞。
9、学生听琴,再次一边画图谱一边唱歌曲《小蜜蜂》
()小蜜蜂飞到家了吗?我怎么没感觉到呢?
10、 学生创编尾声:重复最后一句。并渐弱。
()刚才同学们用歌声给老师讲了一个非常动听的有关小蜜蜂的故事,现在,老师提议我们能不利用图谱来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歌唱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变得更形象。在故事情境中 自然地把学生引入二声部的学唱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轻松地来学唱二声部。让学生边学歌曲边处理歌曲,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故事的形式再次来演绎歌曲,既复习了歌曲,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表现力。
11、 引导学生来加歌曲的尾声:
重复最后一句歌词,声音渐弱
()刚才同学们用歌声给金老师讲了一个
非常动听的有关小蜜蜂的故事,现在,老师提议
我们能不能再次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在座
的每一位老师听呢?
12、 学生综合表现:
引子+画图谱唱歌词(速度上的变化)
+三拍子的演唱+间奏(妈妈的呼唤)
+画图谱歌唱(速度的变化)
+尾声(渐弱)
课后
太棒了!今天我们学会用歌声来讲述故事,
老师希望你们在下课后,也能把这故事
讲给爸爸妈妈们听!来,让我们听着小蜜蜂
的歌声走出教室吧!
湘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欣赏童声对唱《小放牛》。
2、欣赏童声合唱《猜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
2、知道有关赵州桥、鲁班、八仙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1、比方歌曲《小放牛》的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歌中唱了什么?
2、你们知道赵州桥、鲁班和八仙的神话传说吗?
3、教师出示赵州桥的录象,并介绍。然后再介绍八仙的神话传说。
4、第二遍欣赏《小放牛》,巩固记忆歌词的内容。
5、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流畅,我们跟着录音唱一唱。
6、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对唱歌曲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是一句问,一句答;有的是一段问,一段答。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呢?(一段问,一段答)。
7、河北还有一首民歌《小放牛》,也是对唱的演唱形式。内容是说一个小姑娘去买酒,走道三岔路口,不知往哪里走。看见路边有一个牧童,于是上前去问路。但是牧童却没有直接回答她,俏皮地要小姑娘回答他的问题才肯告诉她。你们听听,牧童问了什么问题,小姑娘答上来了吗?
8、有许多歌曲都是对唱的形式,下面我们再欣赏一首云南的民歌《猜调》,这也是一段问,一段答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非常独特,除了开始和结尾的几个音稍长外,中间的大部分节奏都很紧凑,歌词很密,像绕口令一样,要仔细听。
9、第二遍欣赏《猜调》,说一说,歌中都唱了什么?
10表演《小放牛》。
启发学生根据各地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演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的巩固新授过程中,我设计“猜谜对歌比赛”这样的活动即让学生根据刚学的歌曲旋律、填上自编的谜语唱谜面,再由另外的学生用同样的旋律来回答谜底,充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音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