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的教案设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反思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保持课堂秩序,教案的提前准备让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展开教学课程,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的教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家的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教学重点:
一是体会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学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静听。)同学们,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触呢?要知道这是世间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这是贝多芬全聋后的作品,是超越灵感的产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够创造出来。(再次聆听,感受)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2.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3.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回答)
三、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一: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学生:默读全文,筛出生字。
小组讨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并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
教师: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选几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如:贝多芬名曲创作时间与双耳失聪时间;其侄儿情况;其演奏会盛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家的教学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简单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各种传说。
2、通过活动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3、在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准备:
粽子(学生自备)、橡皮绳
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
(一)活动序幕
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
女: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
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赵员卉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
男:谢谢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我还听说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孝女曹娥舍身救父》、请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大家欢迎!(鼓掌)
2、《孝女曹娥舍身救父》
女:讲的故事真感人、谢谢!(鼓掌)我也知道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就请李宗远来说一说。
3、《秋瑾舍身为革命》
男:看来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还真不少呢!
(三)端午习俗
1、悬艾叶、菖蒲
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
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男:你刚才说的菖蒲、艾草是什么东西?
女:别着急、我马上给你介绍一下这两样东西。
大家欢迎!(鼓掌)
男:原来菖蒲、艾草还有这样的功能啊。过端午的时候、我一定要让妈妈买一些挂在家门口。
2、端午诗会
女: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端午节的诗篇。
男:那就请上来念给大家听一听(鼓掌)
(1)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
(2)竞渡歌(唐)张建封
(3)七律.端午老舍
3、赛龙舟
女: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
男:这还用说、就是赛龙舟嘛。
女:为什么比赛的船要刻成龙的形状呢?
(播放《赛龙夺锦》)
女:说了半天、我都有些心痒了、真想亲身经历一下。
男:别急、今天就让你过把瘾。下面我们玩个游戏叫“赛龙舟”。
(游戏:赛龙舟)
4、品棕乐
女: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
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女: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可见我国的粽子南北风味有别。
男: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女:说了这么多、我肚子里的馋虫都快爬出来了。
男:别急、别急。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所以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的粽子吧。
女:等等、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了。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分享粽子)
男、女:(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到此结束、感谢爸爸妈妈参与我们的活动!(鼓掌)恭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家的教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借形想象的方法添画各种鱼类。
2.能用大胆讲述自己的想象。
3.初步发展幼儿协作能力。
活动难点:
借助波浪线交织出的图形进行创意想象,并能大胆添画各种鱼类。
活动过程:
1、ppt课件。
2、画纸,kt板,蓝色记号笔、水粉颜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ppt出示大海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到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看一看你在海面上发现了什么?(波浪)他是什么样子的?谁愿意来画一画?(这种弯弯曲曲的线条就叫波浪线)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绘画波浪线。
当大风吹过来时波浪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大的波浪)当风轻轻吹的时候呢?(波浪小小的)他们想在一起手拉手做游戏呢谁愿意来帮助他们?他们还可以怎样手拉手?(波浪线越长,我们的海面就会越宽阔,当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波浪手拉手连接在一起,就会像辽阔的大海一样。)
2、ppt播放海底世界图片:
大海不光有宽广的海面,还有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呢?你都看到了什么?
3、出示各种小鱼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小鱼长什么样子?你喜欢那一条小鱼?为什么?他身上都有哪些图案呢?
看看这是什么?(海蛇海鳗)他们长什么样子?海里不光有小鱼,还有好多美丽的植物呢?
4、借形象想,添画小鱼等海洋生物(把其中的一幅拿到前面来)
(1)教师引导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大海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鱼和水草,可真漂亮!孩子们,老师给你们用的可是神奇的画纸,现在已经有美丽的海洋生物藏在里面了,看一看你们能找到这些可爱的小鱼海蛇海鳗和水草吗?(请2-3幼儿上前回答)你找到了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就会更像了?还有谁发现了他们?(如果幼儿没找到,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他的头在这里,身体在这里,如果我把他画出眼睛和尾巴,添上鱼鳍,大家一下子都能发现他。)
那你们来看一看李老师还能找到什么?(一连串的小鱼)
(2)幼儿尝试添画海洋生物,教师指导。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取一盒颜料回到刚刚才的位置找一找你们的大海里有那些美丽的小鱼吧。当音乐停止的时候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添画上什么他会更像呢?)
5、作品展示
教师:哇,大家发现了这么么多美丽的海洋生物啊,谁来讲一讲那个是你发现的?你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除了你画的小鱼你还喜欢那一条小鱼,我们也来夸一夸小朋友的作品吧!后面还有小朋友的作品呢,他们也想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今天你们画画开心吗?问问后面的客人老师我们的话漂不漂亮?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可爱的小鱼带回去挂到我们的班里好吗?
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幼儿园海洋教案,海洋是自然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虽然它充满了不确定的神秘因素,但是海洋对于我们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我们的幼儿对于海洋也是充满了好奇的。
家的教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倾听感受作品,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在倾听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表
达自己的想法
难点:理解“轻轻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活动准备:
事先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电铃的知识
挂图四幅、电铃一只
活动流程:
谈电铃→欣赏理解故事→倾听录音故事→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谈电铃
出示电铃,问:“这是什么声音?你在哪里听到过?”
谈谈电铃有什么用。
欣赏理解故事
导入:森林里的动物家里也按上了电铃,这些电铃有什么用呢?我们来听一个《小老虎电铃》的故事。
教师看图讲述故事
问:电铃是干什么用的'?小猫生病怎么办?小羊生病怎么办?小老虎为什么从来没有按过电铃?他很想按点铃,结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次他真的生病了,他们会走吗?
倾听录音故事
导入: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丰富词:轻请的、柔柔的、很棒、调皮捣蛋等词
讨论:小老虎为什么按电铃作弄别人?
安全教育
问:你喜欢小老虎吗?为什么?
小老虎按电铃有什么危险?
生活中有哪些电铃、电话不能随便按或打的?
(119、110、120、门铃、医院的电铃等)
家的教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一、聆听欣赏温州民歌《月光光》学唱并创编新歌词
二、延伸欣赏《叮叮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的演唱《月光光》,体会歌曲中的“静”“动”结合,能综合表演歌曲。
2.感受温州的风土人情,体验民歌魅力,创编《月光光》新歌词,尝试用方言演唱。
过程与方法:
1.聆听《月光光》感受歌曲“静”的意境,体会歌曲的静中有闹,并能用不同音色、情绪表演。
2.在游戏中体会乐曲风格,全班分工合作综合表演《月光光》,体验合作与创新的快乐。
3.聆听温州民歌《叮叮当》,感受温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热爱温州民歌,热爱家乡温州,热爱祖国。
2.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温州民歌,学唱《月光光》并用对比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知道“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的换气点,正确演唱“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歌词。
2.创编新歌词
教学准备:
课件、快板、蒲扇、钢琴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创设情境
1.听《星光恰恰恰》律动进教室
2.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跳的这段音乐给你什么的感受?
生1:欢快、高兴
生2:热闹
师:老师也用一个字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那就是“闹”,你能给闹找一个反义词吗?
生:静
师:小朋友的反映真快!请同学仔细听接下来的这段音乐是“静”还是“闹”?
3.聆听《月光光》伴奏音乐
听后交流
生:静静的
过渡:静静的音乐让老师想起夏天布满星空的夜晚,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到夏天夜晚,看看庭院里乘凉的人们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
在律动动进入教室,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教师设计“闹”让学生找出它的反义词,直接感受《月光光》静静的意境。在静静的音乐中启发学生想象夏日月夜乘凉图,进入意境。
二、寓教于乐
聆听歌曲,体验意境
1.初听范唱,想象意境
听后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哄宝宝入睡
生2:小朋友正在月光底下捉迷藏、做游戏
生3:我好象听见孩子们正在听大人讲故事
……
2.听音乐表现情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把乘凉时人们的动作模仿出来吗?
生做动作,师猜,生互猜
师:小朋友们的表演真形象,你看,我把自己小时侯乘凉时用的蒲扇都带来了。我现在要随着音乐摇一摇,请小朋友自己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么摇的。如果你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
3.三听音乐,感受歌曲节奏
师随音乐,用扇子×-︱×-‖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生观察并能随音乐摇扇子
三、创造表现
4.按节奏读歌词
师:小朋友的动作给大家带来了阵阵凉意,你能用轻轻的声音把静静的夜晚按节奏读出来吗?
重点引导:
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师:括号里的“呀”能不能去掉?应该怎样把语气读出来呢?
快速、惊叹、自豪地
边摇扇子边读歌词
师生对读
5.师范唱,生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
师:歌曲里说夸夸家乡山水美,你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温州
师:小朋友们非常善于学习,在曲谱中找到了答案。我们都是温州人,吴老师非常自豪,我们的家乡山水风光这么美,我也想放声歌唱,听一听,老师唱这首歌的时候,情绪(心情)有什么变化?
生:前面是优美、安静
后部分是热闹的、自豪的
师:为什么原来安静的夜晚会变得热闹了?
生1:小朋友的游戏声
生2:唱歌夸夸家乡……
(体会,原本安静的夜晚,被小朋友的歌声、游戏声打破了,成了“静、动”结合的意境)
师:请同学想想唱后部分时加上什么动作会更加热闹?
拍手、点头……
6.随乐律动,对比动静
师:请同学把自己设计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出来。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 去乘 凉,
× -︱× -︱× - ︱× -︱
摇摇摇摇(点头、指星星)
唱支歌儿 夸夸 家乡 山水 美, 一片呀好风 光 好风呀光。
× × ︱× × ︱× × ︱× × ︱× ×︱× × ︱× ×‖
拍拍 拍拍拍拍 拍拍 拍拍 拍拍 拍拍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明确的目标聆听音乐,丰富学生音乐体验、淡化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聆听感受、体验音乐。在情境表演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学生的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音乐活动的实践者。这样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情绪的不同,加深对乐曲的记忆。
三.学唱新歌 综合表演
1.随音乐默唱
2.跟琴唱
引导解决难点:一字多音
3.多种形式演唱:齐唱、接龙……引导学生用对比情绪演唱
4.方言快板赞学生
师:小朋友的表演真精彩,老师用快板夸夸你们,认真听,你们听懂老师在夸你们什么?
小朋友的歌曲真唱好,
老师听后还想听添。
这里的民歌恁有味道,
你们用瑞安话唱就更好!就更好!
生说
过渡:《月光光》是我们温州人创造的民歌,原来就是用温州话演唱的,你们能不能也用方言唱
6.用方言演唱歌曲
a.师范读
b.生用方言读,有能力全部读出来的就完整用方言,不能完成的第一句“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用方言,其他的用普通话
c.尝试用方言演唱
?设计意图】:
通过多中形式的演唱,预防学生的歌唱疲劳,教师用温州方言说快板夸学生这一环节自然地过渡到温州方言,也体验了温州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用方言演唱歌曲就水到渠成了。用温州方言演唱温州民歌,使音乐更加生活化、本土化,让音乐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四、创编歌词 拓展延伸
1.引导
师:我们的家乡温州是山水名城,你看这么美丽的风景,除了唱支歌夸夸家乡以后,你还能用什么方式夸夸家乡呢?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画幅画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2.创编歌词
师巡视引导
跳支舞、讲故事、说快板等等
3.综合表演
尝试用方言演唱自己编的歌词
找伙伴,综合表演赞家乡
4.欣赏《叮叮当》
师:温州民歌丰富多彩,最受小朋友喜欢的民歌是《叮叮当》
出示歌词“你印象最深的歌词是什么?”
“民歌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谈谈感受,体会民歌的独特性
?设计意图】:
温州方言演唱的温州民歌,贴近学生生活,在聆听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歌的独特情趣,激发学生对温州民歌的兴趣,从而更加喜欢温州、热爱温州,也能让学生喜欢更多其他地方的民歌。
五.完美结课 寄予希望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月光光》是哪里的民歌?你们觉得好听吗?
我们一起走进了温州,欣赏了温州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家乡的民歌,并能学一学,唱一唱,下次我们举办民歌会,看谁会唱的民歌最多!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得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或者是话说间变换一个音调就能把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幼小的心田。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要有意识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大力发展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如我在《月光光》一课中,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步入”歌曲的意境,设计了“月夜、大树、田野、乘凉孩童”的多媒体画面,配以《月光光》的背景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地陶醉在歌曲的意境中。唱歌、表演等学习就在极其自然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同此,老师可提出更新奇、诱人的问题。如我此时就提出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你们能为这首曲风独特的歌曲,选择适当的打击乐伴奏吗?学生在掌握了此首歌曲的情况下,不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能发出稍弱声音的自制小乐器,如用口香糖盒做成的小沙罐、用废旧的易拉罐罐皮做成的小串铃等就成了学生们的首选。这更强调了本首歌曲的曲风“静”,也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意境。通过此次伴奏的学习,很多学生主动举手说:“王老师,下节课我还能为这首歌曲伴奏吗?”“我回家再做一个能发出声音小点的伴奏乐器,可以吗?”……到第二节课,很多学生做了各式各样的小乐器,有用八宝粥罐子做的,有用薯片盒子做的,有用食品袋子做的,都装着少量的沙子、豆子等,还有的在罐子盒子上贴装饰品,画图画,完全是一个音乐、美术、手工的整合。这让我感叹老师提出的有适当想象思维余地的问题,对发展学生的逆向、发散、求异的思维起着多么重大的意义。做为音乐老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学习的前沿,推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育活动,从而实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家的教学教案篇6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一般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分三次数数,力图通过数一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计数单位的关系。体会到十进制的特点。从数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收集一些数据,加深对大数的理解,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的.方法。数据改写的活动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在一定的实际情景下进行。有些数据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需要用与精确数不同的近似数表示,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意义及作用,同时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单元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2、多位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判定。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教材中多次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第一次数数,通过数小方块的过程,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2、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比较大的数。因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加深学生对大数的理解。接着,可以对学生收集的一些数据进行讨论,从而引出大数的读写方法。教材中安排的“人口普查”的一些数据,仅表示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数据开展活动,也可以直接讨论学生收集的数据,然后引出读法与写法。
3、结合实际背景,帮助学生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对此,在改写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两者之间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的情境加以说明,以减少学生在改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4、在观察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本单元的学习是使学生在体会近似数的作用及意义的同时,掌握(以四舍五入法为主的)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单元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家的教学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掌握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2、初步具有运用幼儿园教学方法理论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
问题一: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哪些?
问题二:这些教学手段是否完善?怎样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教学手段?
分析小结:
(一)目前在幼儿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以及自制教具等。
(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努力学习使用电脑、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等电化教具,尤其是利用电脑从网上下载大量的图片和信息,自制多媒体课件,既方便快捷又经济,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有效手段。
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教学活动时,幼儿始终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兴趣不浓,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
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教具的准备不够充分、教师的教态不够亲切自然、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所致。
(一)活动法
含义:这是一种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幼儿园常用的活动法主要是实验法、游戏法和操作练习法。
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发现法。
1)实验法
a、含义:实验法是教师提供一定的仪器设备,鼓励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观察和寻找这些变化或产生变化的原因,验证自己的设想。
b、运用实验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验的安全性。实验所用的器具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的原则,实验程序确实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操作的。
●教师预先操作实验,以形成完美的实验指导计划,并观察幼儿实验的全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成功感。
●实验法强调的是幼儿的亲自动手,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和归纳实验结果。
2)游戏法
a、含义: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
b、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既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使用游戏法时,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所采用的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所选游戏的目标和规则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
3)操作练习法
a、含义:操作练习法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次实践练习而巩固和掌握某种技能的方法。
b、运用操作练习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进行练习。
●观察幼儿练习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
4)发现法
a、含义:发现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其主要目标不在于发现新事物,而在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把学习过程作为个体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和运用的过程。
b、发现法的运用方式:
●通过幼儿自己的感知操作,发现事物的特点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由周围环境刺激物引起幼儿的好奇,使幼儿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c、运用发现法时应注意:
●为幼儿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提供充分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细致观察幼儿活动过程,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幼儿相互间的交流与评价,鼓励幼儿在学习的欲望。
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一个幼儿抱着大皮球神秘地告诉老师:“老师,皮球还能拍呢” 。“你知道皮球为什么能拍吗?”教师反问她,她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它里面有弹簧。”边说边用两手按了按球。老师问:“你怎么知道有弹簧呀?”她认真地说:“我们家气筒上面有一个小弹簧,妈妈把小弹簧一打,就打进去了。皮球就能弹起来了。”原来,在气筒上有一小节弹簧,在打气的过程中,弹簧被压下去又弹上来,她便认为弹簧被打到球里去了。与小女孩交谈后,老师找来一个打气筒,鼓励她自己给一个瘪瘪的皮球打气。操作开始,老师引导她将气筒口对着自己的手心打气,看看到底有没有弹簧出来;打好气之后,又让她将皮球中的气挤到手心,看看打进皮球里去的到底是什么……最后,小女孩终于确认皮球里装的不是弹簧,而是空气。
案例讨论
:在上述活动组织中,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
归纳小结:
教师运用了实验法。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注意让幼儿有操作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注意引导幼儿自己寻找和归纳实验结果。
(二)直观法
含义: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认识对象的教学方法。
幼儿园常用的直观法主要有观察法、演示和示范、多媒体教学。
1)观察法
a、含义: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所选定的客观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方法。
b、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根据教学要求,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包括:确定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拟定观察计划,创设观察的环境条件。
●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用设疑等方法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先让幼儿自由观察,允许他们相互交谈,并鼓励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手势的指导作用,从幼儿的兴趣点切入,启发幼儿从不同方面感知并用语言描述观察的对象,学习观察的方法。
●观察结束时,要总结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
(2)演示和示范
a、含义:演示是指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做实验。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演,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分语言示范和动作示范两种。
b、运用演示和示范法时应注意:
●演示和示范经常结合起来进行。
●演示的直观教具和实物要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实验过程要清楚可见,便于幼儿观察。
●教师的示范则要富有情趣,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而且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难点重点。
3)多媒体教学
a、含义:以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录音、电脑以及网络等作为教学手段,把声音、形象和色彩结合起来,具有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等特点。
b、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
必须与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周密考虑使用的步骤和恰当的场合,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分析】:
(1)案例呈现:
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生鸡蛋找出来?
幼1:看它的颜色
幼2:摸一摸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冷的是生的,熟的是热的。
幼3:把它一转,生鸡蛋和熟鸡蛋转得不一样。
幼4:闻一闻,一个是有味道和,一个没味道……
师:你用什么办法 (教师巡回指导)
幼:我用转的办法。它转得有点快也有点慢。
师:它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刚开始有点快,后来就越来越慢。我不知道它是生的还是熟的。
师:那别的小朋友的蛋是不是也和你一样呢?
(寻找旁边的幼儿,先是看别人转了一次,又两人一起转了一次.)
幼:我找到吴宛柔的和我不一样,我比她转得快。
师:哪一个才是生鸡蛋呢?
幼:我想把它剥开来看看。
师:用你们的办法找到生鸡蛋。
师:你用什么办法?
幼:我用耳朵听的,我觉得我的是生的。
师:你是怎么听的?
幼:先把鸡蛋摇一摇,再这样听一听。
师:你听到什么啦?
幼:我听到它在动。
师:你哪里知道它动的?
幼:我的手知道它动了。
案例分析:
教师在此活动中主要让幼儿运用什么方法比较生鸡旦和熟鸡旦的不同?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不足?
归纳小结:
教师主要让幼儿运用观察法比较生鸡旦和熟鸡旦的不同。
优点: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用设疑等方法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启发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等等。
缺点:观察结束时,未总结观察的结果。
(三)口授法
口授法是一种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方法。幼儿园常用的口授法有谈话与讨论、讲解与讲述等。
包括:谈话法;讲解和讲述
(1)谈话法
a、含义:谈话法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某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方法。
b、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谈话必须在幼儿已具有某一方面知识和印象时才能进行。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幼儿争论。
●谈话必须有明确的要求和步骤。
(2)讲解与讲述法
a、含义: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则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b、运用讲解与讲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讲解与讲述都要求教师语言生动、形象、清晰、准确,富有感情,简明扼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容易理解和接受。必要时还可适当重复。
●根据需要,可将它与以下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如:讲解与操作相结合;讲解与设疑相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案例三:有趣的弹性(中班科学活动)
1、谈话引入,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
小结:刚才我们玩了很多的玩具,当用力拉一拉、压一压或者跳一跳后,它们会变形,可是松开后它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这种现象就叫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感知物体弹性与力的关系
师:再请你们去玩玩那些有弹性的玩具,看看当你用力玩和轻轻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
小结:当用力大的时候,弹性就大;当用力小的时候,弹性就小。
3、说说幼儿园、家里或其他地方,还有哪些地方有弹性?
师:有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请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东西和我们今天玩的玩具一样是有弹性的?
幼儿相互讨论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4、看多媒体,教师讲解,使幼儿了解古代和现代人们利用弹性发明的各种物品
出示多媒体一一介绍:弓箭、沙发、弹力绳、手风琴、冲气玩具、弹簧床、拉力器等等
小结:弹性的用途很多,我们的生活上,学习上都有弹性的物体,工业、建筑等行业也都需要弹性的物体。
5、发散思维 ,进一步感知弹性
师:刚才我们玩了,看了那么多有弹性的物体,现在我请你们来当一回小小发明家,我们一起发明有弹性的东西,好吗?那么你想发明什么呢?它有什么用?
幼儿相互讲述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你们真会动脑筋,我相信我们的小发明家将来一定能发明出许多神奇的弹性物品。
家的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三、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赏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
导语二: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其实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剧“悲剧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仅仅是悲剧,而是永远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动地的梁祝化蝶就是这种悲剧的延续,而千年过去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随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终结,劳燕分飞的《钗头凤》仍在上演着……
投影:陆游《钗头凤》,师生齐读,教师简介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
“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是怎样的一段爱情呢?让我们随着录音走进课文——
(悲剧的魅力,在于它毁灭的美。)
二、释题
1、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3、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三、自读全诗,感知把握
要求:
1、落实字音、词义,特别是一词多义(“相”、“谢”、“适”)及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2、理清情节线索,根据故事发展阶段,拟定四字小标题。
3、鉴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四、学习、探究
(一)字、词落实
1、一词多义
谢家来贵门:辞别 始适还家门:出嫁
谢 阿母谢媒人:谢绝 适 处分适兄意:依照
多谢后世人:告诉 适得府君书:刚才
相见常日稀:互相 何乃太区区:愚拙
及时相遣归: 我 区区
儿已薄禄相:命相、相貌 感君区区怀:真情挚意
相 会不相从许:你 君既若见录:我
好自相扶将:她 见 (例:见笑、见谅)
登即相许和:他 渐见愁煎迫:被
2、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 可怜体无比:可爱 不久当归还:回来
本自无教训:教养 主薄通语言:话语 处分适兄意:处理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 叶叶相交通:交叠相通
3、偏义复词
公姥、作息、父兄、牛马、弟兄、父母
4、通假字
取:娶; 帘:奁; 纫:韧; 丁宁:叮咛; 藏:脏
(二)把握情节
1、听名家范读,进入氛围
2、由学生复述故事梗概(时间、人物、事件、结局)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3、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发展阶段 起讫 小 标 题
开 端 从“十三能织素”至“及时相遣归” 兰芝被遣
发 展 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 夫妻誓别
再发展 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兰芝抗婚
高 潮 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
尾 声 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 告诫后人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4、明确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依据: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
2、两类人:受迫害者;迫害者——
刘兰芝:富有教养、聪慧美丽、勤劳善良、柔顺刚强、从容持重;
焦仲卿:守礼尽孝;幻想→绝望,软弱→坚强
——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充满抗争精神。
焦母:专横无理;
刘兄:见利忘义、趋炎附势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封建礼教的化身。
3、刘、焦两人的性格差异
①对未来的预想
刘:对命运、前途有清醒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
焦:等待、幻想。
②别后重逢时
焦: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
刘:通情达理
③殉情场面
刘:义无反顾、干净果决
焦:迟疑徘徊、拖泥带水
——刘:始终清醒、坚强;焦:期待、幻想且没做一件事。
4、刘兰芝为什么不容于焦母?焦母心目中的媳妇是何种形象?
人格尊严 维护权威
(四)艺术特点
1、人物语言个性化
同中有异:刘与焦;焦母与刘兄
2、富有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①序曲的象征性
依恋情调和凄楚气氛,与刘焦生离死别的神质想吻合,具有提摄全篇的作用。
②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③铺陈的酣畅淋漓
a、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a、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b、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b、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c、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五、总结全文
六、课后背诵
七、板书
刘兰芝:“请归”:不甘受虐,洞察世情,柔顺刚强
焦仲卿:“求情”:爱情坚贞,心存幻想,委曲求全
个性化语言 “别母”:伤心绝望,痛切哀怨,以死抗争
焦 母:“逼遣”:恶语训斥,专断蛮横,霸气十足
“阻死”:软语诱哄,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刘 兄:“逼嫁”:贪财慕势,自私冷酷,市侩嘴脸
八、资料补充
1、《木兰诗》中的铺陈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关于封建礼法
①《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按当时制度,“婚姻”是指两个家族建立通婚的关系,作为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都只是家长、族长手中的工具而已,根本不能自主。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更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③《大戴礼记•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作文教学教案5篇
★ 桥教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