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范文网 >教案大全

寻隐者不遇教案7篇

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编写的教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教案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寻隐者不遇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寻隐者不遇教案7篇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1

余杭实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2

(第八册)《寻隐者不遇》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熊琳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

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

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

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

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

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

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

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

成。]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双河乡中心小学)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教案正是围绕“理解语言,体会感情”而设计。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教案示例二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

2.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幻灯(或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引入课题,解释“寻隐者不遇”诗题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隐者,即隐士,隐居山林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读书人不愿做官,便隐居在偏僻的山野。诗题的意思是:去拜访一位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曾任长江(今四时省蓬溪县)主薄。他以苦吟著称,“推敲”的典故,就是从他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而来。

二、范读课文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数数有几行几句(四行两句),找出生字,看拼音,认生字,同桌互查。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并组词。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释义组词。

2.试读课文,注意读音正确。

二、导读全诗,逐行理解

1.指名试读,教师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精讲。

先解释难理解的词:童子:未成年的男孩子。这里指隐者的小徒弟。言:说的意思。师:师父。童子对隐者的称呼。只:就。表示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又多又深。深,多、浓的意思。处:地方,行踪。

(适时打开电脑课件)逐句解释诗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指在松树底下。言,说的意思。采,采集。这句的`意思是:我寻访隐者,在松树底下碰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的去向,他说师父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肯定的语气。云深,云雾迷蒙。这句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座山里,可是由于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三、齐读全诗,整体理解

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齐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指名把全诗的意思串说一遍。

四、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图景,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得有趣、自然。“松下”,是在山林的一棵松树下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童子”,点明了人物。“松”、“山”、“云深”,寥寥数字,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高林密,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图景。

点拨: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回答的形式写的。“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推测问了三个问题。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有起有伏。一问“你师父干什么去了?”这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而答非所想,心中有点失望;二问“他到何处采药去了?”反映了诗人寻友不遇急切询问的心情;“只在此山中”,使诗人顿觉会友有望,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三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这一回答使诗人只落得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朗读指导:

诗题“寻隐者不遇”,重音在“不遇”。“松下问童子”这是叙述的语句,要用陈述的语气读出。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六、课堂练习

1.用生字组词。2.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参考

5寻隐者不遇

地点 人物 对话 内容

? ? ??松树下面 我 问 你的师傅在家吗?

童子 答 他采药去(了), 云深(雾大)不知(去向)。

探究活动

举行一个诗歌表演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诗中两个人的语言、神态、动作,自由发挥,进行表演。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深厚兴趣。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寻”、“隐”、“者”。

3.全班小朋友跟教师读课题。

4.教师简单地解释题目的意思。

5.教师导入: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却遇到了一个小男孩。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松树下。

3.引导想像:想一想,诗人会部男孩什么呢?

4.教师导入:男孩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把古诗读一读。

三、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全班小朋友听录音范读,然后跟录音读。

3.学生齐读。

4.指名读,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5.全班齐读。

6.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小朋友自由识记,可以和其它小朋友音商量怎么记住这些生字。

(4)反馈识记生字的办法。

(5)小组开火车去拼音检查认读的情况。

四、读懂诗意,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童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童子对诗人说了什么吗?

4.角色表演当时的情境,在表演中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五、朗读古诗

1.自由读,读给同桌听,互相督促。

2.教师指导学生读。

3.全班齐读。

六、布置作业

1.认读生字词语。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指名读古诗,其他评议。

2.集体读古诗。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棒。

4.抽查生字的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词,巩固生字。

二、背诵古诗,鼓励积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计,集体评议。

3.学生跟老师有感情读。

4.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5.学生自由背诵,看看谁背诵得又快又好。

6.鼓励学生这时候课余时间多收集、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生字。

2.学生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说一说第个字书写的注意点。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互相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书写本课生字。

寻隐者不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初读得其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这里的“不遇”就是(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

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谁来给大家再读一读,让我们体会体会?

设计意图:读是为了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读出诗的韵脚,韵味;说是为了理解诗意,这首诗没有生字,诗意浅显易懂,通过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出自己的理解。

再读悟其情

师: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谁答?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一名学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第二问,怎么问?(童子,你师傅在哪里采药?)

第三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具体在山中什么地方采药?)

小结:三问三答应该为六句话,可诗人却浓缩为四句二十个字,这种句与句之间的省略叫做跳脱,由此可见诗人语言的凝练。

请学生上台来表演三问三答。(点评)

问“贾岛”,当你不辞辛苦地来拜访隐者,在与童子的问答中,你的心情起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体会诗人的感情,试试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填人物是为了让学生认识跳脱这种特殊的句式,一问三答并不是童子饶舌,而是在来人一再询问之下才应答的,只不过囿于篇幅省略了。每一句诗都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潜心涵咏中方能体会。

三读会其意

师: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令诗人的情感如此跌宕起伏?隐者始终没有出现,但他的神态、他的气息、他的品格我们在诗句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过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找一找每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松、药、山、云)

1.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苍翠、挺拔)

点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隐者就像松树,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2.山有什么特点?伟岸、巍峨、险峻

点评:隐者就像大山,有着山一样的脊梁——伟岸,令人高山仰止。更揭示了他得其所哉的避世环境。

3.隐者采药干什么呢?

点评:悬壶济世、救助苍生,隐含了他行为的超凡脱俗。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

点评:隐者就像白云一样有高洁的品性,如闲云野鹤,来无影,去无踪,神秘不可测。

过渡:作者用松、药、山、云来比喻隐者的品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品味隐者的高洁。

(指导朗读,重点品味松、药、山、云)

诗人为什么要寻访隐者呢?只有走近诗人,才能更了解诗的意境。

出示贾岛的背景介绍: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得韩愈赏识,但时运不济,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甚为失意。贾岛作诗在炼字、炼句上苦下功夫,为“苦吟诗人”代表,与孟郊合称“郊寒岛瘦”。师:读了这个介绍,你对诗人贾岛的内心又有了哪些了解?因为诗人科场失意,正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虽然隐士生活清苦,但能如此自在悠闲,倒也乐在其中呀!所以贾岛非常仰慕。

这才是贾岛的`内心所想,读出这种仰慕。(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记住了每一句诗的意象——松、药、山、云,就记住了诗;了解了景物的意象,就理解了什么是隐士;读出了诗人对高风亮节的隐士的仰慕,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能理解诗的意。

内化与表达

同学们,山中树木葱茏,野花绽放,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悦耳的清脆鸟鸣,沿着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流,作者来到了大山深处。他与童子进行了三番问答,(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当寻访不遇的时候,他面对着悠悠白云,巍巍青山,郁郁青松,会怎么想,怎么说?下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这幅画,练习改写。

改写反馈交流。

设计意图:读古诗需要想象力。反过来古诗也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媒介。将有画面感、有情节的古诗改写成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认识7教案中班教案6篇

10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7篇

大班教案数学教案最新7篇

中班教案健康领域教案7篇

安全活动教案大班教案优质7篇

大班教案数学教案精选7篇

春教案设计优秀教案7篇

安全活动教案大班教案最新7篇

认识7教案中班教案参考8篇

大班教案健康大班教案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161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