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总结反思,教师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案中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故乡的优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1
关于《大海啊,故乡》教案
一、创设情境
1、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
2、请你分别模仿海鸥、海风、海浪的声音。选择你喜欢的声音,我们一起创设出海边的气氛。
3、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4、大海是这样美丽,请你来汇报你查找到的关于大海的资料吧!
5、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谁能说一说大海的物产有哪些呢?
6、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听这首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初听这首歌曲,请你的身体随着音乐做动作。
2、你觉得这首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情绪?
3、复听歌曲,你对哪句歌印象最深,用你喜欢的声音哼唱出来。
4、把你哼唱的歌曲用手中的.乐器进行模仿演奏。
5、感受这首歌曲的拍子,并随着节拍用打击乐器伴奏。
6、再听歌曲,分析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
三、编创与活动
7、分两组,排练节目,要求有唱歌、跳舞、打击乐器和器乐演奏的同学。组长负责分配每个人的职责。
8、两组同学排练的节目进行汇报表演。
9、评价一下哪一组同学表演的更好,为什么?
10、老师今天还带来几首歌曲,听一听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处。
11、听《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枉凝眉》《葬花吟》,介绍歌曲作者王立平。
12、合唱歌曲《牧羊曲》,加入武术动作。
三、课堂总结
13、王立平爷爷写了这么多动听的歌曲,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希望你们也能热爱我们的家乡,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更美好。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过程与方法:以老师教唱,学生跟唱为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能准确拍击海浪的节奏并运用到歌曲中生动地演唱。
3、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唱法。
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海浪的节奏:XXX.XX|XXX—︴
教具准备:音乐课件、钢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
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二、学唱歌曲
1、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2、配乐朗诵歌词,初步理解歌曲内涵。
3、复听音乐教师范唱,进一步感受歌曲。
学生随伴奏声哼唱并划拍,体验三拍子节拍特点,加深对歌曲的印象(以听唱法代替视唱歌谱,降低学习难度)
4、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乐谱,感受歌曲带给的情感共鸣。
(1)旋律:歌曲中出现那些音符和记号?有什么作用?
(2)节奏:这首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深入体验歌曲
(3)重复
教师:“大海啊,故乡”重复出现,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有些多余?
练习并讨论回答:“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罗嗦,恰恰相反,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更进一步,使情感得到升华。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地表达这份深情。
(4)旋律线(教师指导学生一边唱一边划旋律线)重点唱高潮部分。
教师:划出的旋律线象什么?
学生:象大海的波浪。
5、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领唱和齐唱)
6、艺术处理
学生小组讨论:演唱要轻柔连贯,注意节拍重音,随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的变化
三、表现创造:
教师:在音乐学习中,音乐要素的完美运用使我们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现在就让我们以集体的智慧来为这首歌添上精彩的一笔。分两种不同形式来表现歌曲:朗诵和演唱,并谈各自感受。
四、拓展延伸
五、教师总结
六、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
1、掌握从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的鉴赏方法。
2、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的写法。
3、能多角度的理解
德育目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谈谈对小说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研读,分析人物
1、在课文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插播幻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3、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插表格)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归纳: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5、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6、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7、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研究探讨,深层理解
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插幻灯片)
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投影)
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2、本文有多种理解,你们能不能说说自己的理解?(投影)
四、拓展延伸
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500左右。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
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
3、学生创作和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生:跟着朗读
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放背景音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
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
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
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
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
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生:聆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
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
生:回答。
采用学生选择的演唱形式唱《故乡的小路》
(四)听赏《故乡的云》。
导入语: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好象在对我说,归来吧!归来吧!(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聆听《故乡的云》
(五)听赏《那就是我》。
师:朗读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生:聆听歌曲
师:在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句?
生:回答。
(六)比较与分析。
歌曲
角度
风格
情绪
情感
?故乡的亲人》
人
赞美诗
深情
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小路》
路
抒情
平稳、激动
?故乡的云》
云
流行风
委婉、深情
?那就是我》
河
民歌风
深情、激动
(七)“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与比赛。
(八)小结(播放《故乡情》)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们走到何方,思乡的旋律将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身旁。让我们共同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拓展阅读,用学文中积累的语言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惹人喜爱之处,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打出杨梅果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你知道杨梅生长在哪儿吗?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家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
二、轻声读全文。
课文围绕杨梅,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杨梅树、杨梅果(形、色、味)
三、看课件(杨梅树)。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春天的杨梅树吧(播放课件)。
投影片打出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一片片狭长的叶子怎么会在雨雾中欢笑呢?(引导学生想像风吹叶动、雨落枝摇、嫩叶如洗的情境,体会枝叶舒服、高兴的心情。)
如果你是春雨中的杨梅树,请做一做舒展的动作,体会杨梅树的快乐。
指名感情朗读。
配乐背诵(或用给音乐片配音的方式试背。)
教师过渡:看书上插图,你观察到了什么?
杨梅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四、自学4-6自然段(杨梅果)。
默读、画批,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出杨梅果惹人喜爱?读读这些句子。
自学后,小组交流。
五、全班学习交流。
1、形状: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如:一个浑身长满小刺的家伙怎么会可爱呢?(让学生抓住软软的'、平平的、细腻而柔软来体会杨梅果形状的可爱。)
有了感受读一读。
补充原文节选再让学生读一读:
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2、颜色: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插播课件,看一看杨梅颜色的变化。
用上先是随后最后说一说杨梅颜色的变化。
感情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3、味道:
引发讨论:酸倒了牙齿怎么还可爱呢?
读一读,用朗读让听者体会到杨梅甜美的味道。
补充原文一段,再读一读:
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六、品尝杨梅。
教师取出备好的杨梅果(取自北方的杨梅罐头),请同学们细细品味,暂且不要说出自己的感觉。待全班同学都尝过之后,师问:什么滋味?甜不甜?和我们刚刚读到的杨梅果一样吗?
师:这是北方种植的杨梅(或告诉学生取自超市买的罐头),请你想一想,此时的作者身在异乡,又在病中,望着窗外和故乡一样的绵绵春雨,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
补充读原文的最后一段:
唉,唉,故乡的杨梅呵。(用读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七、选择喜欢的段落感情朗读。
八、再一次齐读课题: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懂得爱家乡是爱祖国最基本的体现。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课后练笔做准备。
3、在弄清自然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继续练习分段。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理解词语贪婪、吮吸、伸展。从而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
教学难点:通过训练引导学生理解第3段,为学生写作做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用投影片书写课后作业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
(一)析题:
1、读题;你能从一个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2、用删读法理解文章会写什么。
(1)我爱故乡会写什么内容?
(2)我爱杨梅会写什么内容?
(3)回到文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回答。
(二)自由读文,知道都介绍了故乡杨梅的哪些方面。(杨梅树、杨梅果)
(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读准生字的音节并组成课文中的生词。
2、重点读音指导:吮汁津
(二)指导理解词义。
1、生词通过理解。
贪婪原指不知满足。本课指杨梅树尽情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吮吸原指把嘴唇聚拢吸取。本课指杨梅树吸收春天的雨水。
2、熟悉的词语通过做动作、扩词了解其词意。
(1)伸展可让同学们通过动作伸展理解杨梅树得到雨水的浇灌,枝叶迅速生长。
(2)欢笑可拆词再分别扩词理解杨梅树旺盛的生命力。
三、初读课文,弄清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分自然段读文,并说出自然段的意思
五、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总述爱故乡杨梅分述爱杨梅树爱杨梅果。)
六、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说每段段意
第二课时
一、齐读文题,交待本节课学习任务
(通过训练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练笔打基础。)
二、学习第一段
(一)指名读,思考:第一段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作者的家乡在江南,爱故乡、爱故乡的杨梅。)
(二)这一句与文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一)出示投影课后作业3,请学生读。这实际就是课文的第2段。
(二)通过大家讨论理解带点的词语。
1、贪婪吮吸表达了杨梅树渴望春天、细雨。
2、伸展欢笑体现了杨梅树的枝叶长得茁壮、旺盛。
(三)通过删读理解作者写杨梅树抓住了杨梅树的特点,枝条四季长绿,叶子狭长。
1、画出的.词不读。体会写出了杨梅树的什么?
2、板书色形了解杨梅树的特点。
(四)进一步从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故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才能生长出那么茁壮,充满生机的杨梅树,以此表露作者对故乡、对杨树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一)读第3段,介绍了杨梅的什么,分别用一个词说明。(板书:形色味)
(二)按形状、颜色、味道三部分进行分析。
1、读第3自然段知道杨梅树什么时间结果,及过渡段的作用。
2、读描写杨梅形状的句子。
(1)找到描写其形状的句子。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提问:用对比的方法写其形,你了解了什么?这样的形状就一定可爱吗?
(2)读后两句体会作用。用删读法体会后回答:
(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这两句通过作者的亲自尝,去感觉体会出作者的喜爱之心。引发读者也想去品尝的心愿。
(3)总结学习杨梅形状的方法。
先找写外形的句子,然后体会作者品尝时的感受,最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3、用此方法学习第5、第6自然段。
(1)读第5自然段按上述学习方法同桌讨论。
(2)填空,理解颜色的变化。
杨梅先是xx,随后变成xx,最后几乎变成xx。
提问: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
(3)写杨梅的味道,写了由生到熟、又酸又甜越吃越爱吃,还举例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
提问:为什么写小时候贪吃的情景?
二、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
三、总结板书,指导背诵
重点指导背诵作者描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词、句。)
四、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指导生字字形的记忆、巩固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⑵了解对比手法
⑶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2、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
教学重点:
理解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社戏》选自《呐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
?风筝》选自《野草》
三、背景简介: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四、小说知识:
1、什么是小说: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五、预习检测: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一、回故乡(1-5自然段)开端
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
三、离故乡(78段-结尾)结??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一)故乡的变化(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充满友谊
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寄托神灵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讽刺)
“……让我拿去吧……”(爱占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恣意造谣)
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
(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
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么?
“辛苦辗转”的意思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尖刻、泼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9、小说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深刻含义?
分析: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
“路”有两种含义: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以及鼓励人们为希望而奋斗的激情.
10、“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对故乡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关心,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二、课文总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
1、对比的运用。
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3、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表现人物。
4、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行文自然流畅。
四、写作训练:肖像描写示例。
五、作业:
根据示例,自己选取班上一名学生进行肖像描写。
故乡的优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课前交流。
你去过大海吗?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
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通过课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大海。
三、创设情境,感受大海。
(一)咆哮的大海
仔细听:(神秘)图片、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大海在咆哮
1.它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的?
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用音乐的语言来描述!
――师示范(师肢体语言表现,出示强弱弱的规律)
x.x.
哗哗哗哗哗哗
2.起立,我们来模仿一下。
(二)浪花的`歌唱
交流:大海有美丽、宁静的时候,这时海面上的朵朵浪花依偎在大海妈妈怀里会唱响欢乐的歌。
――师唱;(强调附点音符的唱法)
出示:565.3565―
啦啦啦啦啦啦啦
1、试唱旋律
2、纠正附点音符的节奏
有附点音符的地方要唱得长些。表现出朵朵浪花荡漾开来,延伸进了大海妈妈怀抱的感觉。
3、再唱
四、新歌学习,唱响大海。
揭题:《大海啊故乡》
导:壮阔、美丽的大海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无限依恋,无比热爱。所以人们赞美它,歌唱它。今天老师就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跟大家分享,听!
(一)欣赏范唱。
1.第一遍欣赏,了解歌曲。
要求:边听边看歌词内容。
(1)揭题:老师最喜欢的这首歌是(齐读:《大海啊故乡》)师:作者为什么把大海叫做故乡?你能从歌词中找到答案吗?
(2)交流,歌曲的情绪如何?
2.第二遍欣赏轻声哼唱,试着划分歌曲的段落。
交流:可分两个乐段。
出示段落标记:ab
(二)分段学习。
1.a段学习
请你用l?轻声跟老师的琴声哼唱。
1)跟琴声用l?哼唱。
2)这段旋律中也多次出现了什么音符?――出示附点音符
3)再次哼唱旋律,唱足附点音符的时值。
4)请生朗读歌词。
5)演唱歌词,发现问题纠正。
6)再唱a段。
2.b段学习
1)跟琴声用l?哼唱,熟悉旋律。
交流,b段与a段相比音区的位置是高还是低?
3)齐读歌词。
4)交流:歌词表达的情感:依恋、热爱。
再读歌词。
带着这样的情感让我们唱一唱歌词。
5)唱歌词。
(三)跟琴完整演唱歌词,唱出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
五、歌曲处理,情感升华。
(一)力度处理。
1.大家在演唱时,有没有发现b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去掉?这是为什么呢?――交流
2.这里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不一样的情感在力度上可以怎么表现呢?(依次出示mff)
第一次演唱时声音强一些,用mf来表现;第二次演唱时声音更强一些,用f来表现。
3、用不同的力度演唱b段歌词。
4、a段是叙述的语气,我们可以用什么力度来表现呢?出示mp
4.用不同的力度跟音乐演唱歌曲。
(二)乐句处理。
1、长音处理。
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演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正确的?(正确的先唱,老师强调长音的唱法)交流
2.换气处理。
(1)注意运用腰部力量有气息的演唱,同时还要统一好乐句的换气。两小节换一口气,唱时吸气要深一些。
(出示换气记号)
(2)师范唱第一句,加上手势。
(3)下面我们再把歌曲连起来唱一唱,注意长音、注意换气。
3.再唱歌词。
(三)巩固演唱。
师:刚才我们是一起唱这首歌的,这种演唱形式叫齐唱,除了齐唱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演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狐狸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