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事迹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我们写事迹时可以适当使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篇1
毛相林常说:“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丢不得,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下庄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不会止步于脱贫路,还要走好乡村振兴的路,走上小康路!”
为激励下一代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让下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20xx年年底,毛相林积极主动向县、乡两级申请,想在下庄村建立一个下庄人事迹陈列室。
20xx年4月,在县、乡两级大力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在下庄村文化广场建成,广场上还屹立了一座“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着108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姓名,彰显了下庄人用生命和汗水铸就的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承载了毛相林这一代下庄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20xx年通路以后,全村有36人外出上小学、132人外出上中学,29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希望这些有知识、有见地、有文化的年轻人能回到下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下庄的面貌。
每年过年外出务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户上门为他们讲述这些年来下庄的变化,描绘下庄美好的未来,请他们回来,为下庄的乡村振兴尽心出力。41岁的杨亨均回来成立了秀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下庄的桃园,探索出新的创收门路;29岁的毛连长带着女朋友一起回来,做网络直播带货;大学生彭淦回来了,走上讲台成了下庄村小的一名老师;毛相林的儿子毛连军也回来了,参与到旅游环线建设中。
毛相林说,等他从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他就做下庄人事迹陈列室的义务讲解员,为大家讲述下庄人脱贫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
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篇2
学习毛相林的“干劲”,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如果再过些年下庄村还是老样子,我这村支书就有愧百姓,简直就是白干了。”毛相林心中装着老百姓、一心为了老百姓,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排除万难修通公路、矢志不渝改变下庄村落后面貌。党员干部要学习毛相林身上的这种“干劲”,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不管职务高低、不管权力大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只要是造福百姓的事业,再难也要去做,只要是群众盼望的事情,再苦也不能退缩。要让干事创业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让为民服务成为心中不变的价值追求,勇做无怨无悔的“孺子牛”。
学习毛相林的“闯劲”,争当创新发展“拓荒牛”。毛相林结合下庄村实际,创造性地发展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三色”经济,让村民们的腰包变鼓了、村庄的面貌变美了。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以毛相林为榜样,学习他敢于探索、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拓荒牛”精神。每个地区在地理、人文、历史、交通等各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剖析、仔细挖掘当地特色,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导向,大胆地创新发展思路、打破思维枷锁,在守正出新中善作善成、在革故鼎新中先行先试、在新益求新中谋求发展。
学习毛相林的“韧劲”,争当艰苦奋斗“老黄牛”。资金缺乏、环境恶劣、6位村民先后牺牲……毛相林顶着巨大压力、凭着“韧劲”带领村民历时7年于绝壁上凿“天路”,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向毛相林学习,传承和发扬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树立必胜信念、敢于藐视困难,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鞠躬尽瘁、勇往直前;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夺取新胜利。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阶段呼唤新担当。党员干部们要以毛相林为榜样,发扬“三牛”精神,铆足三股“劲”,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篇3
事迹概述
1997年以前,位于竹贤乡的下庄村与世隔绝,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七年,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公路。反映他们修路的壮举的“下庄精神”图片展览在全国引起轰动。路修通后,通过10多年的努力,烤烟、柑橘、养鱼、芝麻、西瓜等产业已在下庄村发展起来,仅烤烟、柑橘两项作物每亩都能增收3500—4000元,当年的全国贫困村将在今年实现脱贫目标。为了缩短农产品送进城的时间,他又带领村民拓宽了通村公路,开凿出下庄人的“致富路”。
详细内容
上世纪的世纪之交,曾有一群“井”底人,渴望一条通向未来的生命之路,有了用生命挑战悬崖的壮举。这就是当时震撼了一代人的“下庄精神”。而今,仍在下庄村,依然是这群人,为了脱去贫穷的帽子,再次拿起锄头,向悬崖宣战,将12公里的山路拓宽成一条致富大道。
时间跨度整整18年。18年间,一直有一个人,在下庄村起着主心骨的作用。他就是被称为“当代愚公”,现任下庄村村主任的毛相林。毛相林,今年56岁,1992 年入党。2012年开始任村主任。由于他身材矮小,当地人称“毛矮子”。
英雄之路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的一个巨大的天坑里,现与原两河村合并。该村共有176户716人口。其中,居住在天坑内的有96户、397人。曾经的下庄,流传着这么一首打油诗: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两眼直发昏。这首民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它既是对下庄自然环境及地貌特征的形象写照,更是下庄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反秧。村里的人要想出村,唯有徒步穿越悬崖峭壁上一条总共有108道弯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上整整三天。在凿通这条“天路”之前,300多人的村庄有153人从未到过县城,甚至还有50人从未出过村,不知公路汽车为何物,全村数十年只出过3个高中生,下庄人做梦都想走出大山。
1997年农历7月,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毛相林从巫山县委举办的村干部培训班学习归来,坐在海拔1300米的岩口子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毛相林不停地问自己:下庄人的日子越来越紧巴。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都一去不复返,剩下的单身汉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找老婆。难道下庄就在这“井底”永远穷下去困下去吗?难道我毛矮子就硬是比别人矮一大截?望着远处直视苍穹的巨岩“笑天龙”,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毛矮子莫是发了疯祖祖辈辈都只是感想的事,他居然敢做?”毛相林刚提出修路,村民就议论纷纷。怀疑的,担心的,嘲笑的都有。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一九九七年冬月十二,一个阴冷的日子。随着毛相林的一声令下,下庄人炸响了第一眼开山炮,向大山、向闭塞、向贫穷发出了挑战。动工修这条路的时候,村里只有80多个劳动力,用的是钢钎、锄头、撮箕这些最原始的工具,用肩扛手掰这些最原始的方法,一寸一寸向前掘进,村民沈庆富、黄会元等6条生命的代价和无数个日日夜夜,下庄村民硬是凿通了天坑,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天路”。他们修路的壮举,被原万州日报连续报道,并提炼出了“下庄精神”:勤劳友善、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用图片展览的方式在万州、重庆、湖北等地展出,引起了全国性轰动。
奉献之路
毛相林人虽矮小,但意志坚强如岩石。他家5口人,其妻长期有病,母亲70多岁。要修路,他是村干部,必须一心扑在工地上。晚上,他找妻子做思想工作。妻子抱怨:“你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口人张着嘴巴望着你,你还想修路?”没有办法,他只得找到母亲。母亲是个老党员,全力支持儿子:“你放心去干,干就干出点脸面。路没修好,我找你;家里有差错,你找我。”
为了修路,毛相林没日没夜地吃住在工地上,与村民们同甘共苦。为了修路,他“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还以个人的名义在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有一次,工地上炸药、雷管快用完了,眼看就要停工了。毛相林回到家里,叫妻子把妹妹寄存在他家的3000元钱拿出来去买材料。一向温顺的妻子态度十分坚决:“不行。”毛相林轻言细语不见效果,火了。不禁上前推了妻子一掌,将妻子推了一个趔趄,险些跌倒。妻子扑了上来,和丈夫抓扭起来。后来,在母亲的调解下,妻子才答应把妹妹的钱拿去救急。
发展之路
下庄人有不服输的性子。毛相林更具备这种性格。
以前,下庄村还可自给自足,村民们一年到头不缺粮少肉。但是,相邻的贫困村阮村通过劳务输出和发展烤烟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原来别人羡慕的下庄村逐渐被甩在身后,成了一个贫困村。他带领乡亲四处考察取经,学习发展经验,找寻合适的产业。种植烤烟?不行,下庄村海拔三、四百米,不行。发展天麻种植?不行,一是成本大,二是地理气候条件不适宜。有一次,他到曲尺乡参加现场会,发现了当地的柑橘树长得喜人,村民凭借种植柑橘、小水果等,一年收入上万元。一打听,柑橘适宜中低海拔种植,下庄正适合。2013年,下庄村500亩柑橘园基本成型。
“路通、车通,才有人通、财通。”当年曾全程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校老师张泽焱告诉记者,自从公路修通以后,村里至今已走出去20多位大学生,有的还上了名牌大学,村里有了漂亮的小学,学生们不仅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还配备了电脑,随时可以上网。张泽焱说,随着出山公路的打通,到山外闯世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村民栽果树,种西瓜,拉到山外去卖,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现在,电视、洗衣机、智能手机已不是什么希罕之物,有些人家还买了私家车。
下庄村是2015年脱贫村。在县交委和帮扶牵头部门工商联的帮助下,下庄村的产业已然规划清晰,产业发展正迈出新的步伐。“全村在巩固300亩烤烟的基础上,又发展了500亩柑橘;还鼓励劳动力外出务工……”毛相林说,除了产业外,现在全村的水、电、路、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大为改善,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十足。“我们村要确保今年脱贫,再过二、三年基本实现小康。”毛相林告诉记者,该村还准备打造“下庄精神”教育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致富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路要宽敞了,车轮才会滚滚来。上世纪末下庄人第一次修通的路,只能通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每逢下雨,山上滚滚落石和泥石流,经常阻断交通。这条8公里长的公路,拉近了下庄村与外界的距离。但仍然无法承载让下庄村富裕起来的重任。眼看别村的公路车水马龙,而自个村的公路年久失修,毛相林决定再次带领村民整修公路。
2015年5月8日,毛相林和24位曾经参与修建8公里“生死路”的下庄勇士,主动站出来,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对下庄出山公路进行拓宽整修。路窄了,扩。弯急了,取直……在整修公路的现场,随时可以看见毛相林忙碌的身影。有时,他与村民们一起轮锹挥锄;有时,他与技术人员盘坐在公路边,盯着图纸指划着什么。数月过去,一条2米来宽的机耕道变成了3米多的碎石路。
“我们以前修路,是为了走出天坑看看外面的世界,”毛相林的语言很直白,从来没有提及“下庄精神”几个字。“18年前修了路,村民们能出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让子孙后代不再愚昧。”毛相林说,现在修路,是为了发展产业,大伙儿致富的渠道也拓宽了,以前交通不够通畅,更不够通达,运输成本高,很多蔬菜、经济作物卖不出去。现在,可以大力发展了。总之,让村民们不再贫穷,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但我们深信,下庄人的战天斗地、顽强拼搏、自力更生的下庄精神早已浸入到他们的骨肉和血脉之中。毛相林是其中的一员,更是其中的代表人之一。
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篇4
近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认真学习相关事迹报道,读懂“当代愚公”毛相林身上的关键词,党员干部当激发笃定心志向前犇的无穷力量。
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事无精神则难成。
毛相林的决心在1997年,时年38岁成为村书记之后,表现为誓要修成通往山外道路的决心和干劲。不修路,村里一代代的人就要穷下去,就看不到出路。总有人要迈出这最初的“关键的一步”,毛相林就是这样一个带动乡亲们,誓要完成修路任务的那个人。为此,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和全村群众一起凑出了不到4000元的启动资金。就这样,硬件不足软件来补、物力不够人力来凑,在同“穷”字鏖战,在战天斗地的奋斗之中,党心和民心拧为一股绳,纵然付出再多艰难,纵然要付出6人牺牲的代价,路也要矢志不移地修下去、修成功。这种“愈是艰险愈向前”的精神,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多年的精神内核。新时代的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有现成经验的艰难探索,同样需要我们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学习和发扬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接续这种百折不挠、勇敢前行的坚定意志。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那么,就没有攻不破的“娄山关”,就没有拿不下的“腊子口”,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就没有走不出的困境!
人民: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的人,人民定然支持他。
纵观毛相林的修路过程,看到因为修路而牺牲的年轻后生,我们不禁为毛相林的修路成败捏了一把汗。可是,我们看到了(牺牲者)村民黄会元的父亲悲怆语调之下透出的坚定,“努力一把、执着一把”的回答,让我们瞬间读懂了,为什么在我们党的革命斗争历史中,我们的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依然毫不动摇,紧紧跟随党的脚步向前进,因为“老百姓的心里头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始终把人民装在心里,纵然千难万难,纵然付出巨大代价,乃至流血牺牲,人民依然会坚定地支持党,支持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伟大事业。毛相林带领全村老百姓修路是如此,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也是如此;当前,实现“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是如此;将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更是如此!
奋斗: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都是奋斗出来的。
从1997年到2004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崇山峻岭之上修筑了8公里长、2米多宽的机耕道,给处在大山深处一代代穷熬着的村民打通了通往山外世界的道路。可以说,誓不当“穷汉”,带头“冲一冲”,从修路上破局,是“牵牛牵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破除“穷根”的关键所在。道路,这一关键的“阻点”打通了,还要提升“造血”能力,唯有靠产业振兴,才能实现对“穷”的根本扭转。为此,毛相林带着村委会一班人明确了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并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昔日的穷山沟,终于蹚出了富裕路,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纵观下庄村的脱贫史,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就是要带领人民奔小康、过好日子的初心使命;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立足本地实际,敢于攻坚克难,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壮志雄心;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干有方向、拼有目标,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的现实画卷。万千美好,唯有奋斗。好日子都是一步一步苦干、实干、巧干出来的,都是在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撸起袖子,挥汗如雨“搏”出来的:一个下庄村是如此,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是如此,未来的乡村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无不如此!
毛相林事迹心得体会篇5
毛相林,现任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43年来,他不改初心使命,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天坑”修“天路”,使下庄变“康庄”。
下定“决心”,千难万险凿“天路”,勇挑“责任担当”的担子。壁立千仞,群山合围,为了打破“坐井观天”的桎梏,打破下庄人世世代代被大山禁锢的命运,毛相林同志带领下庄人扛锄带铲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一点点开山辟土,一滴滴血泪挥洒,个中艰辛述说不尽,但毛相林同志面对这块“硬骨头”,展现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千难万险领头上,起早摸黑带头人,用“愚公精神”使“天路”修一丈长一丈,最终走出“天坑”,走出“天井”。我公司正值成立之初,各项工作制度亟待完善,此时更是需要党员干部像毛相林同志一般展现出责任担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排除千难万险,开辟一条符合我公司发展的“天路”,使公司早日走上正轨。
秉持“恒心”,攻坚克难开“财路”,打牢“干事创业”的底子。“天路”的修成带来了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欢喜,但是贫穷的面貌仍然是下庄村的软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毛相林同志并没有因“天路”的修成而停止前行,党员干部的使命让他开始思索下庄村的致富出路。实践出真知,毛相林同志着手在下庄村进行产业财路的试验。种桑养蚕的失败不仅没有打倒毛相林发展产业的信心,反而激发了他的韧劲。再接再厉,身体力行,攻坚克难终于培育出了属于下庄村的“三色”经济。在毛相林同志的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财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带领群众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使下庄变成“康庄”,让乡亲们过上富裕生活。成功路上总是存在无数绊脚石,不然这条路早就人满为患。一个企业的成功也是如此,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敢闯敢干的韧劲和恒心,改革创新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新的发展方式,新的营运方向,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才能打开“财路”,让公司的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毛相林同志带领下庄村人不等不靠,幸福自己造,凿出天路,走出天坑,发展三色经济,使昔日登天路,成为今日致富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要向毛相林同志学习,以他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用心用情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路上撸起袖子加油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最美家庭事迹5篇
★ 抗疫先进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