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免除课堂上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认真准备教案是很有必要的,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下面是汇报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2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2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你要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你要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你要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以此关注身边的事物来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数值的估测和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新的学年不知不觉已经开始三周多了,同学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肯定都长高了不少吧?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呀?看来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自己的成长,刚才同学们用我们学过的米和厘米来表示了自己的身高,那么谁能用手比量一下一米和一厘米大约有多长呀?这几位同学表示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还要交两个新的朋友,通过预习,同学们一起说这两个朋友是-板书毫米和分米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刚才的测试,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很不错,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这里有一张卡,老师想知道它的厚度,谁能帮老师量一量呢? 这位同学预习的很好,毫米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是mm,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毫米到底是多少,同学们可以感觉出来,1毫米这个单位真的是非常小。
(二)自主学习 认识毫米
它在直尺上怎么表示呢?请大家拿出直尺,直尺上最小的一格就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尺子,
1、请你指出直尺上的1毫米。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刚才的学习,相信已经掌握了不少关于毫米的知识,考验同学们的时候到了,请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画一画。
(1)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东西的厚度或者宽度可以用毫米表示,请记下来。
(2)你能画一画1毫米、5毫米、10毫米吗?
2、通过刚才的画图和观察直尺,你认为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一起来数一数,出示幻灯片。
1厘米=10毫米
通过幻灯片我们看出来了,厘米和毫米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通常情况下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进制,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1米=100厘米吗?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是因为米和厘米之间还有一个单位就是-分米(dm)也就是说厘米和米是相邻的长度单位吗?厘米和分米才是。所以厘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应该也是10。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一分米究竟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多长是一分米?给同桌比量一下。跟小组内同学一起,看看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能不能解决关于分米的一些小问题。
(三)合作探究 认识分米
2、量一量你的手有1分米长吗?把小组内同学手的长度值记录下来。
3、画一画1分米。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
(四)整理反思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单位,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单位排排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问题同学们都帮老师解决了,同学们都学会了吗?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学得好,做得快。
三、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
1. 在( )里选择适合的单位打√
黑板长: 3(米、分米) 铅笔盒长:3(米、分米) 橡皮宽:16(厘米、毫米) 黑板
2、括号里填的单位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圆珠笔长14分米。( )
床长2厘米。( )
大树高25米。( )
课桌宽100毫米。( )
课本长2分米。( )
3、能力拓展:下面是小马虎写的一篇日记,你能找出里面的错误吗?
小马虎的日记 3月4日 星期日 晴
星期天,我背着 3 米宽的书包,骑上 8厘米高的自行车,去离家200厘米远的超市买学习用品。到超市后,我买了一支 2 米长的铅笔,一块4分米长的橡皮,还有一本18厘米厚的童话书。然后高兴兴回家去,路上我口渴了,又买了一支1厘米长的雪糕,今天过得真充实啊。
四、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不满意 基本满意 满意
五、作业(全做或选做)
基础练习:
课本34页2、3、4
拓展练习:
1、你会用多种方法写一下你的身高吗?
( )厘米 ( )分米( )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身边的事物你还知道哪些是一毫米和一分米长度或厚度的吗?
1毫米的有:( )1分米的有:( )
认识2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叮当这个人物,告诉学生这节课它会陪着我们一起来学习,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让学生把小叮当带来的礼物分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请小朋友分组来分一分,老师也参与进去。
学生汇报
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物品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起名字,并说明理由。
师:
(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
师动手脱掉花外衣,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说明。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小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抽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反思: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种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几何概念,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遗憾的是课堂纪律不够好,有待多加强化管理训练。
认识2教案篇3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 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时,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小明的一天(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 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会认读整进、半时。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认识整点与半点的特点。
教学准备:
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各种漂亮的钟,激发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
3、 拿出实物让学生辨整点与半点时钟分别是如何敲的?
二、说一说。
1、 说说课本当中,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合小组讨论。
2、 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认一认。
具体地说说小明几点在干什么?
一、 比一比。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讨论完后请小组长代表发言,最后教师作出总结。
二、 结合实践。
1、 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时间的。
2、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 练一练。
1、 第1、2题都是巩固钟表的认识.
2、 小调查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说一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作为一次家t作业,第二天来进行组织交流。
认识2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
活动重点:
幼儿知道时针、分针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半点。
活动难点:
幼儿能正确辨认整点和半点,并自主操作拨出相应的时间
活动准备:
教具:大时钟一个
学具:幼儿每人一个小闹钟
活动过程:
一、认识时钟,知道时钟名称及用途
1、(教师出示时钟)这是什么?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时钟的?时钟有什么用途?
2、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小结:手表、闹钟、挂钟、电子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时钟,它们能告诉人们时间,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时钟。
二、观察认识钟面
1、(教师手指钟面)看,钟面上有什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小朋友再仔细看,钟面上的三根针一样长吗?
2、幼儿回答。
3、教师小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数字从1开始按从小到大、顺时针的方向排列。
这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和秒针。最短的那根是时针,再长一点的是分针,最长的那根是秒针。小朋友可以看到秒针是一直都在走,因为一秒钟就是很短的`时间。有些时钟上不一定会显示秒针。我们只要看时针和分针就可以知道时间。
三、认识整点、半点,了解分针和时针的运转关系
一)认识整点
1、(教师将两指针都拨打12上)小朋友看,时针和分针都在12上,这就表示12点。
2、提问:谁会拨1点钟呢?(请几个幼儿拨时间,其他幼儿观察并检验结果。)
刚才他们在拨动指针时你们发现了什么?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3、教师小结:时针和分针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路,走一格就是走1个小时。几点整时,时针就指向几,分针都指向12.
二)认识半点
1、(教师把指针拨打12:30的位置。)现在请你们再仔细观察钟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指向数字12,就是12点钟,时针指向12和1的中间,分针指向6表示12点钟的一半,所以现在就是12:30.
2、谁愿意来拨动指针,拨出1:30钟呢。(请一位幼儿上来拨,其他幼儿观察并检验结果。)
刚才他们在拨动指针时你们发现了什么?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3、教师小结:不管是整点还是半点,时针和分针始终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走一格就是走1个小时。几点半时,时针指向两个数的中间,分针指向6。
四、幼儿操作,拨时间
1、今天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个小闹钟,现在就要请你们听老师说时间,然后你们来拨出相应的时间,看谁拨得又快又对。
2、组织幼儿活动。
3、评价幼儿活动。
认识2教案篇5
教学内容:青岛版68——70页。
教学目标:
a类:
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b类: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2、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c类:
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每人20根游丝每人2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海边的孩子也喜欢小鸟。让我们一起到海边看一看,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问题吗?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只海鸥?
先猜一猜有几只?
到底谁猜的对呢?
怎样才能数出准确的数呢?(学生说方法)
教师说明,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
数一数,你一共摆了多少根?(板书:11)
你猜对了吗?恭喜你。
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地数出呢?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1根1根地摆。
2根2根地摆。
3根3根地摆。
5根5根地摆。
10根10根地摆。
(评价学生摆的方法,根据学生摆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引导。如果认为自己摆的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接着继续摆其他的20以内的两位数,在摆的过程中感受10根一捆最好数)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几个十?还有几根?大家看,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是11了。
(教师演示10根捆成一捆)
说明:1就是1一个一。11里面有一个十和1个一。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板书:一个十(捆成一捆的小棒图)1个一(1根小棒图)
2、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小棒。
数一数,你摆了几根?
你摆的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吗?说说你的方法。(10根捆成一捆,还剩3根)
教师边巡视边反馈。
问: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我们就说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板书:131个十3个一)
3、解决:礁石上有几只海鸥?
边数边摆。摆完后问:你发现了什么?(20根能捆成2捆)
有没有剩下的?
2捆是几个十?
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板书:20 2个十)
4、小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没用老师教就知道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两个十就是20。
我们认识了11、13和20。想一想,20以内我们还有哪些数没有学?
5、数数
正数、倒数11——20。
6、填数练习:有的数字喜欢捉迷藏,悄悄藏了起来,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7、学习数位
同学们,这些数还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右边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拨11。(一个一个地拨,满10个后说明在计数器上10个可以进到十位上拨1,个位上是0,继续在个位上拨1)
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写的时候,十位上是1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也是1,我们对着个位写1。
拨13。
拨20。
说明:20的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写0。
师生互动,拨数。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0到10十一个数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0个新朋友。哪10个?(学生齐数,教师板书课题)
你了解它们吗?
三、巩固练习,加深印象
1、圈“10”练习。
2、写一写,画一画。
3、填空。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11——到20十个新朋友。以后我们经常和它们打交道,一定要好好和它们相处啊!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十位个位
11
1捆1根
20
2个十
认识2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椭圆形的名称,运用多种方法感知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2.能从生活中找出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利用散步时间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周围环境中像椭圆形的物体,如花瓣、树叶等。
2.物质准备:课件;两个西瓜;椭圆形、圆形铁圈若干;椭圆形、圆形雪花片若干;圆形、椭圆形呼啦圈若干;圆形、椭圆形轮胎若干;水彩笔、油画棒等。
活动指导:
一、以猪八戒喜欢吃西瓜引入,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1.引导语:小朋友们看看谁来了?(猪八戒)是的,猪八戒特别喜欢吃西瓜,于是小猴子就帮他找来了两个西瓜。(出示两个西瓜)这两个西瓜一样吗?为什么?
2.请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式说出它们的不同。
3.小结:相同点:两个西瓜都是圆圆的,没有角。
不同点:一个西瓜是圆形的,一个西瓜是椭圆形的。
二、出示课件 ,交流发现生活中椭圆形物品和圆形物品的不同。
1.引导语:小朋友,我们来看看生活中椭圆形物品和圆形物品的有哪些不同。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椭圆形的。
3.引导幼儿再次比较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
引导语:椭圆形和圆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4.出示两个一样大的`圆形铁圈,把其中一个拉长变成椭圆形,将它与另一个铁圈叠在一起,引导幼儿观察后发现椭圆形的两头比圆形长。
三、游戏“谁跑得快”。
1.引导幼儿比一比圆形轮子的汽车和椭圆形轮子的汽车谁跑的快。
第一组:圆形雪花片和椭圆形雪花片。
第二组:圆形呼啦圈和变形的椭圆形呼啦圈。
第三组:圆形轮胎和变形的椭圆形轮胎。
第四组:圆形铁圈和椭圆形铁圈。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观察指导。
3.小结:圆形轮子跑得快,椭圆形轮子跑的慢。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寻找班级里椭圆形物品,并跟同伴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物品像椭圆形的。
2.区域活动:(1)在数学区投放各种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硬纸板,引导幼儿描画椭圆形、给椭圆形涂色、将椭圆形剪成几块进行拼图。(2)在科学区投放椭圆形的镜子,引导幼儿将镜子对着阳光,寻找发现光斑的形状。(3)在益智区投放图形棋,让幼儿通过下图形棋进一步熟悉各种图形。
2.家园共育:鼓励幼儿回家继续寻找生活中椭圆形或类似椭圆形的物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