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有助于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保持一致性,确保教学质量,一份注重知识迁移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中,汇报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荆轲刺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丹访得荆轲,派他到秦国行刺,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预习自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
淬()濡缕()忤()视徵()
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
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1)进兵北略地(2)旦暮渡易水
(3)长侍(4)微太子??
(5)谒(6)购之金千斤
(7)秦王必说见臣(8)穷困
(9)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1)秦之遇将军(2)深
(3)仰天太息流涕(4)可以解燕国之患
(5)揕其胸(6)然则
(7)将军岂有意乎(8)见陵之耻
(9)濡缕(10)忤视
(11)偏袒扼腕(12)樊於期乃前曰
(13)函封之(14)其人居远未来
(15)太子迟之(16)请辞决矣
(17)皆白衣冠以送之(18)为变徵之声
(19)发尽上指冠(20)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2)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剩余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辩证的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过程】
一、研读10-18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持千金之资币物(2)朝服
(3)假借(4)郎中
(5)左右(6)轲自知事不就
(7)卒起不意(8)秦王还柱而走
(9)振怖大王之威(10)比诸侯之列
(11)唯(12)陛
(13)顾笑武阳(14)发图
(15)自引而起(16)荆轲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8)被八创
(19)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1)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2)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1)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2)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
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b.④⑤⑦c.②③⑧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拓展提升】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使工以药淬火
3.日以尽矣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今日往而不反者
6.请辞决矣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8.设九宾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2.卒起不意
二、重要词语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人不敢与忤视
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7.持千金之资币物
8.乃骇而图之
9.拔剑,剑长,操其室
10.非有诏不得上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发尽上指冠
④箕踞以骂曰
⑤秦兵旦暮渡易水
2.名词作动词
①前为谢曰
②樊於期乃前曰
③左右既前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乃朝服,设九宾
(二)动词的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
2.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
3.形容词的意动
①太子迟之
②群臣怪之
四、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3、将军岂有意乎
4、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5、终已不顾
6、左右乃曰
7、秦王购之金千斤
8.持千金之资币物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10.诸郎中执兵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二)省略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
2.欲与()俱()
3.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4.乃()朝服,设九宾
5.见燕使者()咸阳宫
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三)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四)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嘉为先言于秦王
3.燕王拜送于庭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群臣侍殿上者
六、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3.将奈何
4.荆轲有所待
5.将军岂有意乎
6.荆卿岂无意哉
7.仆所以留者
8.事所以不成者……
七、成语典故
1.切齿拊心:
2.一去不返:
3.发上指冠:
4.图穷匕见:
5.无可奈何
6.悲歌击筑:
7.变徵之声:
八、一词多义
(一)实词
1.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xuán走:
计日以还:
9.图
乃骇而图之:
图穷匕首见:
不图子自归
10.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
今其室十无一焉:
13.得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非有诏不得上
诚能得樊将军首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1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1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
1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轲自知事不就:
17.见
图穷而匕首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以次进
④日以尽矣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箕踞以骂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其人居远未来
荆轲刺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4、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传记。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教学方法,在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
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②划出疑难词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横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⑨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文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5、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商议计谋、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
五、作业: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三两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
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
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
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
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
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四、布置作业:
1、指出黑体字的词哪些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①a、不得持尺兵()b、不及召下兵()c、秦兵旦暮渡易水()
②a、图穷而匕首见()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③a、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b、恐惧不敢自陈()
④a、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b、乃遂私见樊於期()
⑤a、至陛下()b、窃为陛下惜之()
2、指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哪些属一词多义,哪些属同形同音词(意义上无关的)。
附:参考答案:
1、①a、武器,本义;b、士兵、武士,引申义;c、军队,引申义;
②a、穷尽,本义;b、困厄,走投无路,引申义;
③a、陈列,本义;b、陈述,引申义;
④a、自己的,私人的,本义;b、私自,引申义;
⑤a、台阶下,本义;b、对皇帝的敬称,引申义。
2、①③一词多义;②④同形同音词。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性阅读。
教学步骤:
一、评讲词语作业。
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横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三、课堂作业:
比较下列句中加黑的词的古今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③则秦王未可亲也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⑥诸郎中执兵
附:参考答案
①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③古义:亲近;今义:亲爱。④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⑤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⑥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附:板书设计
一四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荆轲刺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荆轲刺秦教案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1、整体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课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开端:行刺缘起。
(二)发展:行刺准备。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结局:荆轲被斩。
四、精讲前四段:
1、介绍文言文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
2、分段朗读。
3、分段点拨重点字词。(学生质疑、互相答疑、教师补充)
总结:通过检查,发现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只是对人物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和辩证,待通篇学习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
(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提问】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四。
第三课时
一 总结回顾知识点 课件出示:
①重点字词
尽收(占领)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没有)太子言 邑(封地)万家
诚(果真)能得樊将军首
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尔
②词类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动)曰
函(名做状)封之
③古今异义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表允许。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购之( )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倒装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太子闻之,( )驰往,( )伏尸而哭,( )极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感情、语气。
4、结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写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责任感,有仁爱之心。
荆轲:有勇有谋,城府很深,正直果断,擅于辞令。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胆衷肠,顾全大局,勇于牺牲。
②【写法】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三、布置作业:
1、通译前四段。
2、试着写一首咏荆轲的小诗或写一篇荆轲小传。
荆轲刺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14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_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_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
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附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
写一段文字,鉴赏易水诀别或秦廷行刺画面300字左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