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得体会是我们人生中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培养更强大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智慧,以下是汇报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1
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
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戏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被誉为“战士”。我想他当之无愧。这次参观之行让我收获颇多。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2
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离开百草园,我们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的书房,教室。我们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张大讲桌上躺着一把陈旧的戒尺,周围6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书桌述说着岁月的痕迹。鲁迅先生的书桌在哪儿,我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个“早”字,可惜,导游说为了保护它,拍成了照片给大家看。望着“早”字,听着鲁迅先生为了给他父亲治病买药而药店当铺来回跑,为了告诫自己不再迟到而在书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艰辛的生活呀,可他依然努力学习着!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3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蒲松龄纪念馆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聊斋”里的非遗》一文,重点介绍聊斋俚曲。蒲松龄的创作包括聊斋俚曲15种,这也成为其俗文学创作的代表。文章认为,《聊斋志异》之雅,聊斋俚曲之俗,各擅其美。文末还附上了聊斋俚曲《蓬莱宴》选段的演出链接,让大家体会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声腔之美。
聊斋俚曲因何受群众欢迎,其魅力何在,传承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当前的聊斋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哪些问题?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采访,一一寻找答案。
传承俚曲该做些啥
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蒲松龄纪念馆里,蒲章俊随口清唱了一段聊斋俚曲《蓬莱宴》,曲牌用的是[银纽丝]。
这么一小段,虽是清唱,并无伴奏,但是听起来音韵铿锵,曲调流转,尽显聊斋俚曲的独特魅力。
蒲松龄一生写下二百万言,包括小说、诗词、文赋、俚曲、杂著、戏曲等多种。其中,《聊斋志异》是代表作,最广为人知。而聊斋俚曲创作出来后,也很快传唱开。正如《“聊斋”里的非遗》一文所说:“聊斋俚曲和《聊斋志异》一俗一雅,交相辉映,堪称蒲松龄著作的双璧。”
聊斋俚曲成为文艺领域的一朵奇葩。蒲家后人更是把聊斋俚曲看成“传家宝”,代代传承。
蒲章俊自我介绍是“蒲松龄第11世嫡孙”。他7岁就开始跟着太祖父学唱俚曲,现在是国家级非遗聊斋俚曲代表性传承人。
蒲章俊说:“俺老祖(指蒲松龄)创作出聊斋俚曲后,俺这家门都视若珍宝,学唱也用心。那些即使不能唱全本戏的,至少也会哼上两声。”
蒲章俊介绍,当地不断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扶持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成立了淄博市聊斋俚曲艺术团,既在城市剧院开展常态化演出,也经常下乡举办惠民演出。在蒲家庄,组建起蒲家庄仙乡聊斋俚曲演唱团,十几个人的规模,经常为周围群众演出,有种“文艺轻骑兵”的感觉。
作为蒲氏后人,蒲章俊更是把传承聊斋俚曲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是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他现在还带着4个弟子,其中3人是蒲氏后人。这4个弟子也已经开始收徒,目前收了6个弟子。蒲章俊说:“他们都有很强烈的愿望来学唱传承聊斋俚曲。”
“我们还有个小团队,在聊斋城内的‘俚曲茶座’演出。”蒲章俊介绍,“没疫情的时候,天天为游客表演,上午下午各演两个小时,游客几乎都来落落脚。”
聊斋俚曲进校园,蒲章俊也积极参与。从2018年开始,他每周一次到松龄小学教唱聊斋俚曲,每次教一个班,每个课时一小时,非常受孩子们欢迎,也为聊斋俚曲培养起更多的爱好者。
另外,蒲章俊积极学习使用当下年轻人最熟悉的方式推介聊斋俚曲。他在抖音上开设账号,讲唱聊斋俚曲,吸引来越来越多的粉丝。
蒲章俊还担任着蒲松龄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蒲松龄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这里也是聊斋俚曲传承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
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杜朝阳介绍:“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新颖多样的传承聊斋俚曲的活动。”其中包括加大纪念馆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持续开展“展教相融——聊斋文化进课堂”“聊斋俚曲体验课”等系列研学社教活动。
俚曲为什么受欢迎
蒲松龄纪念馆位于蒲家庄,在蒲松龄故居基础上扩建而成。300多年前,蒲松龄出生在这里,先后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
走在蒲家庄青石铺成的街道上,远远看着蒲松龄故居的粉墙黛瓦,禁不住脑补出一幕幕历史场景:某个夏天,蒲松龄坐在书桌旁,一手摇蒲扇,一手奋笔疾书,正创作着一个新的脍炙人口的聊斋俚曲作品。
聊斋俚曲好听,当地老百姓喜欢。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说:“俚曲雅俗共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民间广泛传唱。”
老百姓为什么喜欢俚曲?
首先,俚曲的故事内容受欢迎。
马瑞芳说,蒲松龄在俚曲创作中,“笔触转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或者揭露黑暗的统治,或者抨击腐朽的科举,或者嘲笑封建道德的虚伪,思想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她举例,像《墙头记》《穷汉词》等,“揭露地主阶级的虚伪奸诈、狠毒狼贪的丑恶本质,反映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是俚曲的又一重要思想成就。”
在《墙头记》中,大怪、二怪认钱不认爹。蒲松龄绘形绘声地描摹了这“两个不孝的奴才”见钱眼开的丑态,以极经济的笔墨给这两个丧尽天良、泯灭人性的人以鞭挞和嘲弄。这样的戏,群众看了会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能久演不衰也就自然而然了。
俚曲得以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通俗,曲调优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马瑞芳认为,“与文言体《聊斋志异》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不同,以白话创作的俚曲,广泛运用山东淄川人民口语,大量撷取俗谚、俚语,借助于人民口头生动、形象、准确、明朗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极其确切地雕刻出人们活生生的姿态,创造出鲜明的社会风俗画。”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徐雪辉表示,《聊斋志异》虽可为“学士大夫之针砭”,却无助于破“村庸之迷”,醒“市媪之梦”,“而这种源于民间的俚曲,从语言上拉近了与百姓的关系,特别易于在平民百姓中传播,实现了蒲松龄立意为俗、面向大众的理想。”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翟燕在谈到俚曲之美时说,蒲松龄充分利用明清时期流行的时调俗曲,共使用了不包括土腔杂调在内的近60支曲牌,填词联套,写就了聊斋俚曲,“他很好地践行了戏曲创作通俗化的理论,在选择和编排这些曲牌时,均根据‘依字行腔’的原则,服从于叙事情节和人物表现的需要,将曲调与淄川方言密切结合,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不仅贴近民众生活,而且易于传唱。”
俚曲研究都在关注啥
在《蒲松龄研究》编辑部主任王清平看来,关于聊斋俚曲的研究,海内外都越来越热,也为聊斋俚曲更好地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助力。
王清平介绍,《蒲松龄研究》由蒲松龄纪念馆主办,是我国唯一一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每季度出版一期,至今已经出版一百二十多期。
目前,《蒲松龄研究》拥有12个国家和地区4181个机构用户,包括清华及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成为我国多个大型科研机构数据库来源期刊,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大院校、科研机构开展聊斋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王清平说,近几年,《蒲松龄研究》编辑部先后出版了《纪念蒲松龄诞辰375周年专刊》《纪念创刊三十周年出版一百期专刊》《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专刊》《聊斋诗词研究论集》《聊斋杂著》等专刊及聊斋学研究专著,“在俚曲研究方面,专门出版了《聊斋俚曲集》《聊斋俚曲论集》。”
山东大学教授、聊斋俚曲研究专家邹宗良在为《聊斋俚曲论集》所写序言中提及,经过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聊斋学重要一翼的聊斋俚曲研究,已经走在了聊斋学研究的前列。”
邹宗良教授的结论是有扎实的数据支撑的。就聊斋俚曲文本的整理而言,不同版本的《聊斋俚曲集》已经是较为易见的出版物了;出版的聊斋俚曲研究专著已经有十几部之多。截至2019年,已经发表的聊斋俚曲研究论文,粗略统计达到600篇左右。
邹宗良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视野开阔、数量众多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中,博硕士论文占了较大比重。我作了一下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聊斋俚曲语言研究的论文约有百篇,占全部论文的1/6左右。而在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中,博硕士学位论文有28篇,占语言学论文的近30%。预计今后数年,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聊斋俚曲研究已经渐入佳境。”邹宗良认为,对聊斋俚曲的版本、创作、思想、艺术、人物、语言、校勘、注释、辨伪、分篇、传播、接受、改编、文化、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聊斋俚曲研究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海外研究也在趋热。王清平说,蒲松龄和《聊斋志异》都是文化ip,早早就受到海外关注。以前,海外主要从事《聊斋志异》作品的译介,而且主要是在英语世界里传播。近年来,早已从英语扩展到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泰语等。研究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从作品翻译延伸到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相关包括聊斋俚曲在内的广泛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比如,美国汉学家蔡九迪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聊斋研究专家;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是一位地道的俄罗斯人,出生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对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很感兴趣,曾经写过一篇学术论文《〈聊斋志异〉在俄国——阿列克谢耶夫与〈聊斋志异〉的翻译和研究》,并于2001年4月带着这篇论文前来淄博参加了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其不同视角的解读引发学界关注。王清平表示:“这种趋势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海外学者对聊斋俚曲的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并与国内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这自然也有利于聊斋俚曲的传承发展。”马景阳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4
进入鲁迅故居,只见一条窄窄的青石板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口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拾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了鲁迅故居后,我知道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所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鲁迅曾经说过我若从医只能拯救少数几个人,而我从文拯救的则是一代人。
鲁迅还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线政策。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现在鲁迅故居已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鲁迅爱国思想的熏陶,弘扬历史文化。
联系现在,祖国正需要我们来强大发展,但强国必定要从科学开始,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没有中国强大的未来。所以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奋学习,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将来才能在各行各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5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为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同学们了解绍兴文化,7月23日,利用周末休假时间,同学们在**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萧经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去到绍兴鲁迅故居。
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终于从公司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大门前。故居的几个大字、鲁迅先生的头像瞬间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找寻入口,想进入故居参观,想看看这个文学大家的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首先进入的是故居博物馆参观,橱窗里陈列着鲁迅先生各时间段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墙壁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生前不同场合的照片;还有一些生动的塑像。同学们都认真的一一观赏着博物馆的物品,结束后,他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里面极其简单,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树。
但由于天气甚是炎热,同学们并没有沿着预先的路线前行,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不虚此行,经过此次的游览,同学们对绍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子材故居心得体会篇6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